抗战历史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
​王科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科,. 抗战历史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J]. 历史研究进展,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105.
摘要: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指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日军占领区后方建立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不仅在军事上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抗战历史;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105
基金资助:

一、引言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根据地,如顽强的堡垒,深深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农村,与敌人展开长期的游击战。它们的经济建设通过大生产运动,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的创新,如发行根据地货币,稳定了经济秩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地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广泛的抗日宣传和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抗战意识,而文化艺术的繁荣,如根据地内的新秧歌运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也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这些历史经验,对于理解现代战争中的持久战策略以及在困难环境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1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与成效

在那场弥漫着硝烟的抗日战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艰苦的背景下,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与成效显得尤为显著。这一全民性的生产活动,旨在打破敌人的严密封锁,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194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这一口号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热情,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投入到生产运动中。

在陕甘宁边区,农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这一举措使得边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从1941年的1.2亿斤增加到1945年的2.7亿斤,有效地缓解了粮食危机。大生产运动不仅限于农业,还包括了工业和手工业的振兴。根据地积极鼓励发展小型工厂,制造军需品和日用品。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的开垦,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建立了兵工厂和纺织厂,为前线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

这一时期的边区还大力发展了丰富的手工艺品,如陶瓷、编织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丰富了根据地的经济结构,还增强了根据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根据地在经济上实现了自给自足,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边区还注重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在艰苦的环境中,边区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2 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日寇的经济封锁和战争破坏,根据地创造性地推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如1938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行了"抗币",以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市场,抵制日伪货币的渗透。这种自主发行的货币,通过与法币的固定汇率,确保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彰显了根据地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根据地还实行了严格的财政纪律,通过节约运动和合理征税,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鼓励军民自力更生,减少对外部的经济依赖。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策略,为根据地的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金融方面,根据地还建立了信用合作社,鼓励民众储蓄,为生产和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太行山地区的信用合作社,通过吸收群众的闲散资金,为农田水利、手工业发展等项目提供了贷款,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这些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根据地人民的智慧和坚韧,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3.1 抗日宣传与教育工作

在那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岁月里,抗日宣传与教育工作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凝聚了人心,还显著提升了整个民族的士气。以“人人都是抗日战士,处处都是抗日战场”为口号,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识字运动”和“抗日戏剧巡回演出”等,旨在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抗战的必要性和自己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据历史记载,在1943年这一年中,晋冀鲁豫边区就组织了超过1000支宣传队,进行了上万场抗日剧目的演出,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通过创办各类学校,如延安的“陕北公学”等,培养了一大批抗战人才,他们后来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更在精神上筑起了抵御侵略的坚固防线,生动地诠释了毛泽东主席“文化是民族的魂”的伟大论断。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残酷镇压下,依然坚持着抗日宣传与教育工作。他们深知,只有通过广泛传播抗日思想,才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对抗外敌。因此,他们提出了“人人都是抗日战士,处处都是抗日战场”的口号,以此激励每一个中国人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如“识字运动”和“抗日戏剧巡回演出”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们让人民深刻认识到抗战的必要性和自己在抗战中的重要角色。

3.2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在抗战烽火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并未因战火而凋零,反而在艰难环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积极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以此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人民的斗志。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培养了一大批如赵树理、贺敬之等在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深入人心,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成为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化符号。根据地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如“新秧歌运动”,将传统艺术形式与抗日主题相结合,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起到了宣传抗日、教育群众的作用。这种在战火中绽放的文化艺术,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团结人民、激发抗战热情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结论与启示

在《抗战烽火中的坚韧堡垒: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度剖析》这一主题中,我们关注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如何通过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调整,实现了自给自足并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结论与启示部分,我们强调了这些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对于现代危机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如1941-1942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不仅缓解了物资短缺,还增强了根据地的自卫能力。财政金融政策的创新,如发行根据地货币,稳定了金融市场,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抗日宣传与教育,如“人人都是宣传员”活动,提高了民众的抗战意识,形成了团结抗战的社会氛围。这些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即使在困难时期,通过有效的内部组织和动员,也能激发巨大的潜力,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树芳,杨朝辉,董小沙.清河抗日根据地在山东敌后抗战中的历史地位述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0,34(01):80-85.

[2]刘庆礼.建国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概述[J].文物春秋,2000,(04):94-101.DOI:10.13635/j.cnki.wwcq.2000.04.02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