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阅读学法指导研究
戴志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戴志红,.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阅读学法指导研究[J]. 历史研究进展,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106.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阅读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阅读指导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学生史料阅读能力不足等。‌因此,‌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阅读学法指导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史料阅读高中历史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106
基金资助:

引言

史料,作为历史的见证与记录,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揭示历史真相、理解历史变迁的重要工具。它们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包括文字、图像、图表、实物等,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璀璨画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不仅是课本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宝贵资源。

一、‌史料阅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

‌史料,作为历史学家探索历史奥秘的基石,是构建历史认知框架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对于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史料,他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直接触及历史的脉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史料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多重视角审视历史的机会。从古老的铭文碑刻到珍贵的古籍文献,从生动的图像绘画到详尽的统计数据,每一份史料都是历史的独特见证,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画卷。通过阅读这些史料,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抉择,感受历史背景的波澜壮阔与微妙变迁。

2.史料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史料,学生得以踏上一段深化历史认知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们不仅获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系统地分析、精准地比较以及有效地归纳历史信息。这一过程,无疑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与提升。在分析史料时,学生需要仔细研读,抽丝剥茧,探究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时间线索和逻辑关系。这样的活动促使他们发展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需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考虑不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全面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阅读学法指导研究

1.利用史料深度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传统的叙述式教学固然能高效传递知识,却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忽视了历史学科固有的探索性与多元性。历史,作为一门回溯过去的学科,其魅力在于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因此,如何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引导他们客观、深入地解读历史,成为了教学的一大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史料教学法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毛泽东与列宁的经典论述作为教学引子,这些史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触发点。在展示多媒体史料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细致阅读,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相互讨论中碰撞思想,共同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还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史料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构建起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课本表面的叙述。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意义,同时也为他们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工具。

2.设疑启思,引导学生形成唯物史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问题链策略,能够有效串联学习要点,引导学生在探索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律,这是培育学生唯物史观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构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历史课堂上,问题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启迪思维的钥匙。教师提出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史料,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跳出单一视角,从多维度、多层面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其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会用唯物史观来审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在教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史料,构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历史的脉络与逻辑。首先,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启发性问题:“洪秀全是如何成功发起并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呢?”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细致研读,能够发现并回答:“洪秀全巧妙地创立了拜上帝教,利用宗教的力量广泛吸引并团结了群众,最终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紧接着,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可以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为何洪秀全会选择宗教作为发动农民起义的媒介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事件表面的了解,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学生可能会结合史料中历次农民运动与宗教的紧密联系,以及当时清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认识到宗教在农民起义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农民阶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与选择。通过这样的问题链设计,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历史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他们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同时,学生的思辨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问题的设计紧密贴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确保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了以问题为桥梁,连接历史概念与规律,促进学生理性分析与思考的教学目标。

3.课后延伸史料影响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亲近并深入探索史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史料,使他们在这一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磨砺与拓展思维边界。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史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课后自主学习任务。

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前往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搜集并整理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及标志性事件。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还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外交格局的深远影响。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课堂进行分享时,教师则成为了一名倾听者与引导者。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反馈与表扬,以激发其学习热情与自信心;而对于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配合度不高的学生,教师应耐心了解其学习障碍,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与帮助,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学习难题。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分享过程,学生在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

总之,史料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历史学科教学成效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材料与教学需求、时代脉络及学生成长的深度融合,以此彰显现代高中历史教学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高小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探析[J].成才 之路,2021(08):98-99.

[2]孙胜娜.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应用[J].中学 教学参考,2020(22):77-78.

[3]李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分析[J].发 展,2019(12):12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