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银行绿色信贷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潘贵娴1 黄苗苗2 曹志3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潘贵娴1 黄苗苗2 曹志3,. 低碳背景下银行绿色信贷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8.
摘要:
本文以低碳背景下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及探究银行绿色信贷持续发展发展路径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蚌埠市绿色信贷发展的现状及特征,其次阐述了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了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最后试图探究出低碳背景下银行绿色信贷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激发出银行绿色信贷新的活力。
关键词: 绿色信贷商业银行低碳经济应对举措
DOI:10.12721/ccn.2021.157008
基金资助:

一、引言

2020年绿色金融成为两会金融热词,在低碳政策下,我国制造业正向节能减排和低能耗方向转型发展,绿色需求的增长与资金缺口间矛盾加大。绿色信贷能给我国提供90%以上绿色融资,为工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运输和绿色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借贷融资服务,是推进产业绿色化、快速降解生态污染存量的有效手段,但绿色信贷发展尚未成熟,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如余额少且规模小,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绿色项目投融资周期长且收益低等。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利用信贷这一金融杠杆,通过对开发新能源、绿色交通与建筑、绿色高新产业等低碳循环经济领域的机构或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与优惠利率,并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项目投融资实施贷款额度限制和惩罚性高利率等举措,从而引导资金流向,达到降低产业耗能、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分支,也是实现绿色金融、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文以低碳背景下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及探究银行绿色信贷持续发展发展路径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蚌埠市绿色信贷发展的现状及特征,其次阐述了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了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最后试图探究出低碳背景下银行绿色信贷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激发出银行绿色信贷新的活力。

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不仅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等具有实际效益,在现代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具备了施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切实达成科学发展观中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作为能够强有力促进节能减排的金融工具,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此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从存贷款等主营业务中增涨利润的同时也需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为绿色信贷政策的传导、环境项目资金的调配、绿色信贷社会风险的防范等方面提供帮扶。

就绿色信贷作为金融杠杆的实际意义而言,主要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防控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以及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畴和经营效益等功能。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绿色信贷工具的发展能够利用贷款品种、借贷期限、利率等方式将金融资源的流向和配置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相结合,引导资金向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等项目和产业方向流动,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资金链供给,从而更好的实现金融市场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

就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方面而言,绿色信贷工具可以从授信额度和利率优惠等途径对环境信用良好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反之亦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展开有利于促进信贷资金供给结构的转变,达成约束和限制企业环境行为的目的。融资资金率先流向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经济部门和企业,而对能耗高、污染严重、环境社会风险高的企业的资金供给予以限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倒推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转变经验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与生态有损害的项目,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银行本身的良性循环发展而言,绿色信贷业务在为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收益的同时还能增加社会效益。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畴,储备优质客户、积累项目资源,作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与环境责任的具体途径,可以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实现绿色信贷的正向激励。

三、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

(一)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不足趋于单一,且缺乏统一的产业执行标准。

一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绿色信贷开展的起点较晚,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低碳核心技术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产品种类较为有限且产品同质化趋于严重,且绿色信贷的业务对象主要局限于企业客户,大众普及性较低,所以成交业务量占总信贷业务的比重不高,有待进一步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清晰统一的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授信客户的评估标准、绿色政策的执行标准与量化统计口径等,各大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把握的尺度也不相同,监管部门也无法对各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得到及时正确的反馈与衡量。

(二)绿色信贷施行的制度环境与有效监管的缺失,加之盈利风险,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绿贷产品的动力不足。

尽管国内诸多商业银行在政府绿色信贷政策的敦促下展开了绿色信贷产品的服务项目,但由于绿色信贷本身市场发展尚未成熟,且还有着需求规模有限、投资回报期限长、前期投入大且资金流动性低等缺陷,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绿色信贷业务时更加谨慎的考虑其收益与风险能否达成正比,因此绿色信贷在众多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中尚未大规模普及开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评机制,商业银行为追求自身经济效益难免会放松对“三高”企业的贷款。

(三)政府实际激励政策的缺失,使得银行与企业在绿色信贷方面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的税收减免、贴息福利等是绿色信贷重要的配套激励机制,缺少会使得绿色信贷项目在执行时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因为绿色信贷本身投入大、成本高且收益不确定,考虑到银行自身的利润回报,对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就不高,另一方面,企业也不会冒着经营风险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来响应无法获得实际盈利与报酬的绿色信贷政策。

(四)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体系与法律约束机制并不完善,存在较高的信用与道德风险。

当前颁布的绿色信贷政策都以一些指导性与原则性意见为主,缺与少绿色信贷相配套的环保绩效鉴定标准之类的技术性政策,因此没有统一有效的定性依据作为商业银行办理绿色信贷申请时的审查标准。此外绿色信贷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办理绿色信贷的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来做出明确的规定,加上法律中对绿色信贷相关的违规违法案条例的惩罚力度不够,无法对办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贷款申请的相关银行和企业形成震慑力。

(五)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人才知识储备有限,绿色信贷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不长,从业人员队伍较小且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绿色信贷专业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且很少对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定期培训。长此以往,造成相关从业者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能力不足,威胁绿色信贷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譬如银行员工处理绿色信贷的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发现绿色信贷项目存在的环境金融风险,就会阻碍相关评估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首先,研发多元化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个人绿色信贷项目。商业银行可以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丰富绿色信贷种类,在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开拓绿色金融的信贷业务模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信贷需求,譬如采用以排污权抵押、碳资产质押等新颖方式为缺少抵押的低碳型企业进行融资。当前市场上个人绿色信贷产品较为稀少,商业银行可以为消费者专门设立以个人消费为主的绿色信贷类型来扩大信贷市场规模,比如对大额大件的绿色商品消费借贷申请予以优惠。

其次,金融管理部门可以探索与银行和企业相关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可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税收优惠、担保机制、财政补贴、风险损失补偿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减少银行在绿色信贷贷款规模方面的限制,完善绿色信贷方面的配套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营利性收入,分担银行在借贷项目中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提高银行参与绿色信贷项目的积极性,有助于银行扩大绿色新贷的市场规模,增加市场总额。

然后,健全绿色信贷有关的政策体系与约束机制,加大监管与惩处力度。金融管理部门应当在绿色信贷领域制定出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方针明细,完善绿色信贷的审核体系和评估标准,着重考量绿色信贷的绿色信贷余额、不良贷款率与绿色信贷比率等重要衡量指标。此外应强化银行的社会环境责任,加大对银行施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监管力度,对执行效果不达标的银行予以惩罚和追究责任。

五、参考文献

[1]唐亚兰.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21(07):59-61

[2]张霞,许丹.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21(06):30-32.

[3]鲁政委,汤维祺.绿色银行评价基础及未来绿色信贷发展重点[J].中国银行业,2018(06):98-100+75+8.

[4]冯温喻,曾文悦.绿色信贷对中小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影响研究[J].北方经贸,2020(10):89-9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