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经济的提升使得人们加大了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而现有的电力通信技术无法很好地适应当今的供给变化[1]。特别是在智能电网环境之下,电力企业更是应当结合实际的电力通信技术需求来展开规划、布局,为通信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保障,从而大幅度提升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本文将对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通信技术需求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智能电网环境下电能计量系统的需求分析
电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对电能量数据的采集、传输、预处理以及统计分析,能够为电力企业的运营考核、电费结算和经济补偿提供信息支持,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基础。在统计电能时,电能计量系统主要的对象为供电量、发电量以及上网电量等,而在这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供电量[2]。供电量又可以被细分为几个模块,包括变电站供电量、企业供电量、区县供电企业的供电量以及网络供电量等。由于电能在供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追补电量的变化,所以电能计量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电能变化要素的判断,并且展开相应的计算。自动计算服务不仅能够实现对数据的精确计算,而且还能够协助工作人员达成对数据的检查,以此降低工作任务的工作量,且检查会更加细致、全面,可以满足业务处理的基本需要。在实行检查时,系统会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实行作业,保障检查工作的有序性。但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系统的运行流程,为系统运作的可靠性、稳定性提供进一步保障。电能计量系统的数据是经过计算而得到的分析结果,其主要来自于联络线的关口点、电厂上网以及下网的关口点。电能计量系统会在不同时段、区域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为后续的电量分析、电费结算提供信息支持[3]。在实践中,工作人员需要将各个关口处设置的电表与监控系统相结合,在对比不同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其的充分利用,这样能够使得通信通道的实时性得到保障。在数据进入到通信通道传输之前,厂站可以将电表中的数据进行汇总,然后再利用数据集中器或者终端服务器达成对其的统一处理。在选择电能传输方式时,可以将网络传输方式列为首选。例如,电力企业可以利用数字数据网络将电量传输到调度中心里。在设置数据的采集周期时,电力企业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之设置为一小时或者是更短的周期。在调度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就能够为电能量的结算和考核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
二、智能电网环境下能量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相较于传统电网而言,现代智能电网对能量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在革新能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实现智能电网的建设,为智能电网提供更加良好的运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智能电网发挥出稳定、可靠的效用。电力企业应当在智能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的过程中着重关注数据的实时性。由于数据的实时性主要是借助智能电网采集系统、监控系统来保障的,所以电力企业应当将采集系统与监控系统列为重点的建设内容。
图1 智能电网采集系统
例如,在EMS系统中,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借助相应的采集与监控系统来达成对即时信息的获取,并且将获取到的信息以安全性高的方式传输到系统中。一般情况下,这些信息通畅是以分钟级来计算的,所涉及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包括且不限于系统频率、系统符合以及总输出力等。在采集与监控系统实行实时数据的接收工作时,技术人员可以借助RTU终端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而数据接口方式则是可以选用异步连接的方式。在接收数据频率方面,工作人员被赋予了较大的自主性。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参考系统信息量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接收频率的确定。当RTU终端进入到采集作业后,其就会建立起相应的通信通道,并且通过该通道将所获取到的信息传输到系统调度中心的服务器上,从而让RTU终端更好地实现对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和计算,并且将所结算出的结果传输到服务器中。为了让信息流保持在平稳的状态内,系统的调度中心还可以与每个厂站之间构建多条通信通道,并且将通信通道布局成为星形状的模型,使得点的数据收集被整合为一个周期。
三、智能电网环境下即时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智能电网对即时信息系统的需求可以被归纳为如下四点:第一,即时信息系统应当满足国家所提出的安全标准,主要为电监会对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提出的设计方案要求。在国家电力数据网的基础之上,电力企业应当着重做好同类通道和其他电力信息系统的物理隔离,确保不同的电力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带宽不同;第二,针对不同模块的电力使用者,应当赋予其一定的权限,确保其能够按照相应的顺序来实现对系统的整体访问。针对权限不足的用户,只有在接收到正式授权指令之后,才能够允许其访问系统。特别是同级用户之间,还应当确保其受到额外的类别控制。在实践中,不同权限的用户在功能应用方面也应当体现出差异性,这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第三,针对一些占据关键地位的应用,则是可以限定MAC的地址或者是IP地址,或者是实现对这二者的同时限定,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四,对于即时信息系统而言,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保护措施的完善性十分重要。技术人员可以将原始数据库的属性设置为“只读”,这样就无法实现对原始数据库的后期修改。同时,即时信息系统还应当能够满足安全审计的需求,所以技术人员还可以对重要的应用操作日志及其数据实行记录,并且利用相关功能达成对数据合理性、准确性的全面检查。在即时信息系统需要进行备份或者恢复处理时,电力企业应当指定专门的人员来实行相关操作,并且确保所有数据都能够被转移到容量较大的存储设备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数据的丢失。
结束语:智能电网的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这就需要我国电力企业加强对其的关注以及建设力度,并且落实好多种措施,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电力通信技术方面的需求是电力企业需要关注、分析的内容。电力企业应当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电力通信技术,使得智能电网更好地迎接挑战。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通信技术需求展开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相关领域提供了参考。电力企业应当不断探究电力通信技术的需求,并且对其进行满足,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相关技术人员也要不断学习,加强对电力通信技术的运用,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靳琳,何玉涛.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1,23(20):88-89.
[2]史雪涛.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19):40-41.
[3]李晶,王玮,耿泉峰.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技术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1,38(09):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