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火爆,数字技术不断融入乡村生活的各类场景,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方面持续注入新动能,促进了农村新业态商业模式的发展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的优化供给,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一是夯实乡村治理保障。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乡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式数字化变革,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信息发布采用线上办理方式,提高了乡村基层工作效率;推动基层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为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精准供给”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渗透、融合、跨界是数字技术最大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突破乡村文化资源局限,拓展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业态和领域,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数字内容、数字表演、数字教育、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乡村文化发展水平,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顺利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文化家园工程、数字农家书屋等系列数字化工程项目,有利于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标准化,提振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状态,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供给体系。
2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2.1数字生态
助推绿色低碳可循环乡村环境。数字生态是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以数字要素优化乡村整体生态,包括自然生态数字化、人文生态数字化和社会生态数字化。首先,自然生态数字化关注数字要素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向作用。在乡村的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中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转变高耗能、低产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有效规避乡村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其次,人文生态数字化强调数字要素重塑人与人之间关系。数字技术打造了乡村各主体的沟通网络,密切了组织与个人间的联系,有利于打造和谐有序的乡村人文环境。最后,社会生态数字化关注数字技术对村民群众与社会环境有序互动的扩展。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数字时代的社会成为奠基于电子网络的流动空间,这一社会空间以流动的逻辑对功能与权力进行了结构性的重组,根本地改变了地方的意义与动态。”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村民活动空间、社会制度规范均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构成了一个与数字流动规律相吻合的乡村社会结构。例如,成都市新津区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农博平台,推动要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整合规划,加快把农博园打造成为公园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样板,推动形成“新乡村产业生态”。
2.2因地制宜细化实化地方数字乡村政策
当前国家已相继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各项有关数字乡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地方政府需着眼于数字乡村战略的进一步细化,主动为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在充分考虑当地数字环境及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出契合地方发展规律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如浙江省在其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中将搭建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作为其重点任务,并对其“网上农博”平台建设提出多项发展要求,是具有典型浙江特色的数字乡村政策。中西部地方政府可在借鉴发达地区的数字乡村规划体系与建设模式的同时,结合其乡村发展的独有优势,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高效推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出成绩,显特色。
2.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国家大力开展新基建,必须抓住机遇,推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要加大投入力度,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制定专门政策,划拨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要推进重点工程,深入实施乡村宽带覆盖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新一代网络覆盖工程等,加快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要坚持系统谋划,把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谋划,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整体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改善乡村电信服务质量,扩大基础网络覆盖范围,推动城乡基本网络服务均等化,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2.4推动数字化专业人才下乡
专业化的信息人才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的推进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匮乏困境。对此,各地要注重从外部引进和吸纳数字化专业人才,应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贯彻“外部引进”的方针,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此外,各地也要加强相关政府组织与农业类院校、企业、机构等的对应,做好人才输送、对口培养帮扶工作,在人才待遇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现“长久留才”,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输入新理念、新思维、新方略。
2.5注重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
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所用,促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为此,一要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新变化,借助新媒体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如利用快手、抖音、微电影、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社交平台,推出传承乡村精神、具时代特点的文化宣传片或文艺作品,讲好乡村故事、培育乡风文明。二要保护延续乡村文化血脉。注重活态传承,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传统节庆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通过引入创意设计等增加非遗产品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留住历史风貌,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实现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和互动式体验。三要塑造优良文明乡风。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探索村民运用数字化手段参与乡村治理新模式,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当前,一些地区采用的“善治宝”APP、“文明诚信积分制”等新模式便是很好的做法。
结语
数字乡村战略是国家积极应对数字时代浪潮的选择,也是国家运用技术手段推动乡村振兴、弥合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割裂状态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 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中国农村经济,2019(3):2-18.
[2] 沈费伟,诸靖文.乡村“技术治理”的运行逻辑与绩效提升研究[J].电子政务,2020(5):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