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历来是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例如,美国、德国、日本和荷兰等国政府早在二战之后就已经采取相关措施或者颁布相关法令,促进高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为企业持续不断地输送创新人才——这也是这些国家的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得以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供给侧改革与产业链升级的新常态,国内企业无论是在终端产品与服务方面,还是在生产加工流程方面都迫切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与创新,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与新服务。为配合企业的创新需求并向市场输送急需的创新人才,国家于2015年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此为契机,全国高校纷纷制定并公布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着重为企业培养创新性人才并服务于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的新战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会计学专业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以期培育创新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目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方面
实训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跨专业领域的融合,大多以单一学科或某一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为主导,未达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实训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目前部分院校已开展了《沙盘实验》实训课程,虽然该课程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性,但其他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基本未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先教师讲授、进行操作演示,后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的弊端,与“具有跨学科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终极培养目标导向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实践平台建设方面
目前,会计学专业采用的实训教学平台,多数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业务来进行实务体验,通过角色更换来了解业务流程。但是系统中业务运行情境的设定是简化的、静态的,学生无法体验动态的运行情境、无法锻炼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虽有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但很难令学生真正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大多流于形式,未能有效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沙盘实训室缺少先天特质沙盘;多数院校缺乏跨学科综合性实训平台、ARE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四)课程考核方面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评定综合成绩。目前部分院校已新增了过程性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占比,相比之前有较大进步。但是过程性考核指标较少,对于需团队协作的综合性实验,其团队成员个人成绩仍很难准确判定。还应研究学生在团队实验中取得成绩的占比权重等维度。
(五)师资力量方面
“双师型”队伍,理论与实操融合度待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通常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性较强、学历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专业实践课教师,多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转型到高校受聘为实践教师。他们指导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游刃有余,但理论知识体系相对薄弱。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融合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每个阶段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中。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可选取创新创业案例穿插于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双创能力。避免过分依赖模拟情景实操教学,强化实践的灵活性、动态性等因素,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应注重会计学专业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各学科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在高年级阶段,应注重与社会的接轨与融合,一方面,提高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的学习产出;另一方面,加强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进企业实践的机会,弥补社会实践教育的短板。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一是积极探索自主式、合作式、研讨式、互动式多元组合教学。合理利用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方面,教师布置本节实验任务、指导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式学习;另一方面推行研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是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课后辅导、交流,提升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三是以赛促学。当前校内外有多项专业性、操作性、灵活性、先进性的学生竞赛,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参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
(三)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校内层面,一是高校可有针对性地加强跨学科综合性实训平台、ARE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可供高校各专业共同使用;二是沙盘实训室可增设先天特质沙盘。校外层面,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能切实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产出。在此过程中,企业可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答疑;学校也可安排有关教师进行跟班指导、辅导学生实践。校际层面,兄弟院校间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建平台的模式,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实训教学模式下广泛组织和动员学生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抗性实训教学,共同致力于开创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四)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综合性实验,教师在成绩评定时,应综合考虑团队业绩与个人业绩等维度,并且合理设置各维度的权重。团队业绩可依据团队最终成果排名、团队汇报成绩以及团队操作过程表现等因素综合评定。对于个人业绩,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评,然后根据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度、参与度及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评分数来确定。对于个人独立完成的实验,平时成绩可增设过程性考核的指标,增强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在学期初要与学生讲明评定平时成绩的指标设置、各指标的权重,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避免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常态化,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及企业精英进行讲座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支持教师辅导各类学生大赛,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加强校际沟通交流,互相分享科研及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能力协同发展的“双师型”队伍。
三、结语
总之,高校应与时俱进,形成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实训平台和教师力量为保障、以教学方式为手段、以有效考核为检验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新忠,王方洲.荷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特点[J].高教探索,2019年第4期.
[2]董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0年第10期.
[3]刘译阳,边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