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分析
孙雷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雷雷,.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分析[J]. 中国土木工程,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071.
摘要: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是确保建筑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本文详细探讨了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结构健康监测等新技术,以及注浆加固、夯实加固和桩基础等传统地基加固方法。同时,介绍了微型桩、复合地基和土钉墙等新型地基加固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显著提升建筑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本文旨在为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地基加固技术
DOI:10.12721/ccn.2024.157071
基金资助:

引言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随着科技进步和工程需求的不断变化,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结构健康监测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地基加固方法也从传统的注浆、夯实发展到微型桩、复合地基和土钉墙等新型技术。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基础

1.1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首先,安全性是设计的首要原则,要求结构在各种作用下(包括荷载、地震、风力等)不发生失稳、破坏或过大的变形。适用性原则强调结构应满足使用功能和空间需求,包括人居舒适性和设备运转的要求。耐久性原则则关注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能够保持其功能,不因环境影响如腐蚀、冻融、化学侵蚀等因素导致性能下降。此外,经济性和环保性也是现代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原则,要求在满足前述要求的同时,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2 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体系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以及结构构件的设计。结构体系选择是设计的第一步,根据工程的功能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材料选择与应用则要求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宜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等,并合理使用各种新型材料以提高结构性能。结构构件设计是将整体结构体系细化为具体的梁、柱、板、基础等构件,并根据荷载和结构分析结果,确定其截面尺寸、配筋及连接方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计算和严密的分析,以确保最终设计的结构能够有效承载各类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施工可行性。

1.3 结构设计的规范与标准

结构设计的规范与标准是指导和约束设计过程的技术依据,确保设计结果符合行业公认的安全和性能要求。在中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主要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这些规范详细规定了各种荷载的计算方法、材料的性能指标、构件的设计要求以及施工工艺的技术标准。国际上,如美国、欧洲等也有相应的规范,如美国的《国际建筑规范》(IBC) 和《美国混凝土学会规范》(ACI),欧洲的《欧洲规范》(Eurocode)等。规范与标准不仅能提供具体的设计参数和方法,还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和冗余度,确保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同时,这些规范和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推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2.1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HPC)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提升了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HPC的特点在于其高强度、高抗渗性和高耐久性,这使其在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地下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HPC的配制通常涉及低水胶比、高质量的掺合料(如硅灰、粉煤灰)以及高效减水剂,以实现C80以上的高强度等级和显著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HPC还具有良好的抗冻融性和抗碳化能力,使其在严苛环境下的耐久性大幅提升。例如,某些工程应用中的HPC抗压强度可以达到100 MPa以上,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到普通混凝土的10%以下。在设计中,HPC不仅能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还能减少构件截面尺寸和结构自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技术效益。

2.2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预应力,改善其受力性能和开裂状况的先进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桥梁、核电站、大跨度屋盖等重要结构中。预应力的施加方式主要有先张法和后张法,前者在混凝土浇筑前施加预应力,后者在混凝土硬化后施加。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的选用和布置是关键,常用材料如1860 MPa强度级别的高强度钢绞线。通过预应力技术,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和抗裂性能显著提高,有效控制裂缝宽度,延长结构使用寿命。例如,一座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大桥,其主梁可以跨越200m以上,且在使用过程中,裂缝宽度保持在0.1mm以下,能显著提升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2.3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技术是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时监测结构的工作状态和健康状况,确保其安全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SHM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网络(如应变片、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平台以及健康评估算法。在实际应用中,SHM技术能够实时捕捉结构的应力、应变、振动等参数,评估结构的性能和损伤状况。例如,在桥梁结构中,传感器可以布置在关键部位,实时监测由于交通荷载、温度变化等引起的应力应变变化,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经过数据分析与处理,评估结构的健康状态,预警潜在的结构损伤。某些大型桥梁的SHM系统已经实现了每日24h监测,每年可采集和处理数百万条数据,提供了详尽的结构运行信息。

2.4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旨在通过优化资源使用、减少环境影响和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该理念涵盖节能、节水、材料循环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改善等多方面内容。在节能方面,通过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太阳能光伏系统和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可显著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例如,使用三层中空低辐射玻璃窗,可将热传导系数降低到1.0 W/(m2·K)以下。在节水方面,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废水回用和节水型设备,建筑用水量可以减少30%以上。材料循环利用方面,选用再生材料和可再生材料,如再生混凝土骨料和竹材,不仅能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还能降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室内环境质量的改善通过使用无毒、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材料和良好的自然通风设计,确保室内空气质量优良。此外,绿色建筑还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如通过绿色屋顶、垂直绿化和生态湿地,提升建筑的生态效益。

3.土木工程地基加固的常用方法

3.1 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法是通过在地基土中注入浆液,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的加固技术。常用的浆液材料包括水泥浆、水泥-水玻璃浆和化学浆液等。注浆方式主要有劈裂注浆、渗透注浆和压密注浆,其中劈裂注浆通过高压将浆液注入土层,形成裂缝并充填,从而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渗透注浆则通过低压将浆液渗透到土体孔隙中,固化后形成整体性较强的固结体。压密注浆通过高压压缩土体,减少孔隙比,增强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注浆加固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适用于软土地基和砂土地基。在实际工程中,通过注浆加固后,地基承载力可提高30%-50%,地基沉降量减少50%以上。

3.2 夯实加固法

夯实加固法是一种通过机械或人工夯击,提高地基土密实度和承载力的加固技术。主要包括动力夯实和强夯两种方式。动力夯实使用夯实机对地基土进行振动夯实,通过高频低幅的夯击动作,土粒之间的孔隙减少,土体密实度提高,增强其承载能力。强夯法则采用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对地基进行大能量夯击,使地基土发生强烈震动和重塑,孔隙比显著减小,土体密实度和承载力大幅提升。强夯施工参数如锤重、落距和夯击次数等,根据土质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一般锤重10-40t,落距10-20m,每个夯点夯击3-5次。通过夯实加固,地基土的承载力可提高1.5倍以上,沉降量减少40%-60%。该方法施工简便、效果明显,广泛应用于各类地基的加固处理中。

3.3 桩基础加固法

桩基础加固法是通过在地基中设置桩体,增加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的加固技术。桩基础分为预制桩和现浇桩两大类,常用的桩型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钻孔灌注桩和钢管桩等。桩基础加固通过桩体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到较深的持力层或通过摩擦力分担荷载,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设计过程中,根据地质条件、荷载大小和桩型选择,确定桩径、桩长和桩间距等参数。例如,钻孔灌注桩的桩径一般为600-1500mm,桩长可达30m以上,单桩承载力可达数千千牛。在软弱地基上采用桩基础加固后,地基承载力可提高2-3倍,沉降量减少70%以上。桩基础加固法适用于各类地基的加固处理,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和重型设备基础等工程中具有显著优势。

4.土木工程地基加固新技术

4.1 微型桩技术

微型桩技术是一种采用小直径桩体进行地基加固的新型技术,适用于空间受限或环境敏感区域的地基处理。微型桩通常直径在100-300mm之间,施工工艺包括钻孔、清孔、灌浆和插入钢筋或钢管等步骤。由于微型桩施工设备小巧灵活,噪音和振动较小,特别适用于城市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环境要求高的工程。在实际应用中,微型桩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加固方法结合,如土钉墙和锚杆,形成复合加固体系。微型桩的设计参数包括桩径、桩长和间距,需根据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进行优化设计。典型应用案例中,微型桩的单桩承载力可达到200-500kN,通过合理布置和施工,整体地基承载力提高显著,沉降量减少30%-50%。

4.2 复合地基技术

复合地基技术通过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固体,如桩、石灰桩、土工格栅等,与原有地基共同承载荷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该技术包括砂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和碎石桩复合地基等多种形式。其中,砂桩复合地基通过在地基中设置密集的砂桩,改善土体排水条件和密实度,增强地基强度。水泥土桩复合地基通过将水泥与原有土体混合,形成具有高强度和低渗透性的加固体,显著提升地基承载力和抗液化能力。碎石桩复合地基通过振动沉管或振冲法在地基中形成碎石桩,增强地基的排水性和抗剪强度。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包括桩径、桩长、间距和布置方式,需根据具体工程条件进行优化设计。例如,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桩径一般为300-800mm,桩长为5-20m,桩间距为2-3m。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复合地基技术可使地基承载力提高1.5-2倍,沉降量减少50%以上,在软弱地基和大荷载工程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和显著技术优势。

4.3 土钉墙技术

土钉墙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土体中设置土钉,并结合喷射混凝土形成稳定挡土结构的地基加固方法。土钉通常由钢筋或钢管制成,长度一般为4-10m,直径20-50mm,间距为1-2m。施工过程中,土钉通过钻孔后注浆或压入土体中,与周围土体形成共同作用的稳定体系。喷射混凝土作为面层覆盖在土钉和土体表面,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固结构。该技术利用土钉的抗剪和抗拉性能,显著提高边坡和基坑的稳定性,防止滑坡和坍塌。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考虑土钉长度、直径、间距以及喷射混凝土厚度等参数,确保加固效果。例如,在某工程中,采用直径32mm、长度8m的钢筋土钉,间距1.5m,结合10cm厚的喷射混凝土,成功稳定了15m高的边坡。

4.4 地基处理新材料的应用

地基处理新材料的应用在现代土木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地基加固效果和施工效率。新材料如土工合成材料、聚合物材料和纳米材料等,因其独特性能在地基处理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包括土工格栅、土工布和土工膜等,主要用于增强土体强度、改善排水条件和防渗。土工格栅具有高拉伸强度和抗蠕变性能,可有效分散土体应力,增强地基承载力。例如,某工程中使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格栅,地基承载力提高了约40%。聚合物材料如聚氨酯注浆材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强度增长速度,通过注浆加固软弱地基,形成高强度固结体,快速提高地基强度和稳定性。纳米材料则由于其超小粒径和大比表面积,在改善土体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如纳米二氧化硅掺入土体,可显著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渗性能。

5.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结构设计需遵循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原则,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等新方法,提升建筑物的性能和寿命。地基加固技术如注浆、夯实、桩基础等传统方法,以及微型桩、复合地基、土钉墙等新技术,不断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新材料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增强地基处理效果。综合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确保建筑结构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温博.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1):193-195.

[2]李雪玲.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3,(05):46-48.

[3]代蒙南.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3):196-198.

[4]刘旭楠.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2,7(20):167-169.

[5]王雪,钟美慧,贺全德.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加固技术探究[J].江西建材,2021,(01):86+8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