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油田井下作业井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油田井控的设备多种多样,主要由井口防喷器、控制装置、内防喷工具、钻井液配套装置、监测仪器等,资源埋藏较浅的油田可以只配备主要设施,资源埋藏较深的油田则需要较为齐全的设施,完善的装备更能保证作业的安全。设备性能、材质、工艺、安装、使用和维护等都对井控有着重要影响。
1.1 井控工艺不科学
部分油田在开发时对地质等情况掌握不够全面,不能为工程或井控设计提供准确数据,导致井控技术缺乏针对性。油田井下作业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流程进行操作,后期的修井作业难度也会有所加大。此外,还存在相关部门和人员为加快钻井速度或者降低成本而选用低密度钻井液等问题。种种不科学的工艺都会导致井控效果大打折扣。
1.2 指挥或操作失误
虽然油田许多设备已经实现自动化,不过仍需工作人员来统筹安排与操作,如果员工指挥或操作出现失误,违规违章作业很容易导致安全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井控技术管理中不规范的操作主要包括:(1)随着起钻作业推进,井内管柱体积不断减小,液面下降的同时液压减小,工作人员如不能及时灌注井液很容易出现溢流现象;(2)因为人员操作问题还可能出现井喷、井漏或者洗井等情况。
2 导致井控技术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
油田井控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井控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重视度不高导致对设备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低;(2)油田在井控设备管理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部分培训活动流于形式,针对性比较差,使得操作人员的真实水平不符合井控技术要求;(3)设备管理的职责不明,井控技术所需要的设备繁琐、范围较广,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虽然油田制定了管理制度,但是没有将职责明确到岗到人,以至于设备管理制度作用很难充分发挥;(4)井控设备在使用及维护方面没有专业化的标准,难以保障相关设备安全运行;(5)通常情况下是施工方对井控设备进行检测,但是当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出现冲突,很可能牺牲质量而赶进度、省成本。[1]
2.2 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井下作业员工流动较为频繁,尽管上岗前要进行培训,但实践经验的不足会导致员工应对事故能力较差。井控管理方面培训工作针对性较差,没有根据岗位所需技能来制定培训内容,以至于许多部门培训内容相同,实效性较差,这是造成指挥或操作失误的重要原因。
3 油田加强井控技术管理的具体对策
3.1 成立专业的井控管理组织
油田井控管理组织是生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既要确保井控管理工作的落实,也要做好监督工作。根据其职责,井控管理组织需要做到四位一体,既做到管理、操作、巡视与监督一体化。例如,油田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其下设备井控管理小组、巡视小组和监督小组,根据小组职责制定规章制度,便于井控工作开展。
3.2 完善井控设备管理制度
要形成系统化的井控设备管理制度,做到管理、使用、维护和应急一体化。首先要保证施工方资金充足,确保设备齐全、质量过关,确保安装与使用的标准化,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要有专门小组负责,互相监督,避免出现问题后追责难。井控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设备使用、检测、维护与报废标准,确保运行设备性能过关。例如,在维修方面可以对设备进行编号,便于井控设备的检测,从而及时进行调试和保养;在应急方面要做到应急物资与库房专用,以便第一时间将应急抢险设备投入事故现场,做好事故控制工作。[2]
3.3 形成科学的人员培训体系
油田要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分级培训,可以根据岗位工作不同选取培训内容,如管理类、操作类与技术类。在培训模式方面可以采用“6+3+1”,以管理类培训为例,60%为专业理论知识,可以采取课堂授课形式;30%为规章制度与案例,可以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10%为操作练习,让员工进行模拟实操。操作类与技术类培训内容占比要根据其需求进行调整。培训结果可以与薪酬、职位等相结合,以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到培训中。
4 结束语
油田必须采取井控技术是由其开发特点决定的,油田开发生产战线比较长,而且受自然条件影响严重;资源深度为地下1000-8000米,开采时面临高温高压情况,特别是油田资源易燃易爆加大了开采危险性;油田井下施工具有不可预知性,作业难度比较大。因此,提高油田井下作业井控技术,做好安全管理,有助于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尚双利.油田井下作业井控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化技术,2018,25(3):214.
[2]李楠.油田井下作业井控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4):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