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中职校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员对电脑的运用和相关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提高其教学效果,并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信息技术手段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转变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动态化,使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的途径变得更为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性,也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育方式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此背景下,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要进行更新与转型。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在中职院校中,仍有许多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老师需要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实习环节,由于缺乏对实习环节的有效引导,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导致实习环节中的实习效果不佳。
(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很难提高。比如,有些学生在升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有关操作都比较熟悉,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很快地掌握这些技能;但也有一些学生,他们的计算机能力不强,甚至在进入中职学校前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他们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很难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
(三)教学资源不均衡
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其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都将极大地影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拥有先进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量,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效率。但如果教师不具备先进的教育技术,也不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则很难提高教育质量。中职校的学生仍然要学习大量的专业课,因此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专业课程以外的内容。同时,由于计算机教学的枯燥和课堂效率的低下,更是让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三)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与教科书中的不同之处
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本专业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并获得工作结果。在教学环节中,要以工作程序为依据,设置逻辑顺序,围绕工作对知识体系与实训内容进行设计,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性问题,从而引出知识内容,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原有的知识的应用与延伸是实践的观念,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只注重记忆知识,给予学生更多接近真实的工作机会与工作经历。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所采用的系统多为逻辑性的,不符合实际工作要求。这种差别的存在,也让老师们从以学习知识和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转向了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计算机教学活动
首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老师们要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要根据这门课的实用性,以及这堂课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更加关注这门课,并且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其次,针对目前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活动。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学生根据计算机能力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承担起指导的责任,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一起进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提高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还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职责,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使用比赛的形式,来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理论知识是基础,而实践操作能力才是提高的关键。然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好,在实践操作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三)开展教学研讨会,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
中职校对除专业课之外的其他科目并不太关注,这也导致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不高,现在中职校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缺少了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会很低。因此,中职校要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关注,要鼓励老师们在课堂上大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分析。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要给老师们提供一个与老师们交流和交流的机会,让老师们经常参加一些教学技巧的交流会,让老师们在交流会上提问,得到老师们的帮助,或者是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来讨论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比如,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案例中加入当前学生所喜爱的动画元素,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当中。
(四)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到考核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
采用“笔试考试+上机验收+综合能力验收”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手段贯穿其中。不但要进行对理论知识的概念性测试,还要考查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更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设计,通过办公软件、应用文的排版。CoreldRAW, PS图形设计,以及其他一些课程的展示,以及一些综合性的作业,来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者制造。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电脑水平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基本电脑课程的评分标准。
结语:从以上几点来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中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学考核方式,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成才之路,2020(1):72-73.
[2]黄晓晨.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通讯世界,2019(8):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