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各个学科重点关注和探讨的内容。结合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研读课程标准,积极探寻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与自然、社会、科技、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出现,才破除了亚里士多德长达近两千年的错误观念,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自然观。牛顿第一定律包含力、惯性、参考系等科学概念,要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单纯靠书本和教师口头讲述是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与分析,让学生更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如用PPT展示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教师设问:“这个观念对吗?”然后播放关于亚里士多德探究力学的视频。接着展示伽利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教师设问:“这个观点对吗?”继而播放关于伽利略探究力学的视频,并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最后展示牛顿关于惯性和质量的探究视频。在了解了整个物理史实后,再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就简单多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两张生活图片,并提出问题:“司机为什么要系安全带?为什么柯受良敢驾车飞越黄河?”由此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物理实验,让学生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重视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意识,以及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
二、联系教材内容,构建物理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都一知半解,觉得物理太难了,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框架,学习的知识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致使在解决问题时不懂得该运用哪些知识,这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缺乏物理概念和科学思维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整本教材或整个高中阶段的教材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物理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如从匀变速直线运动入手,然后是受力分析,最后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将力与运动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课内容时,可以将有联系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自学还是跟学,都能将所学知识整理、汇总,进而构建知识框架,这对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有很好的效果。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为例。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习过的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教师可设计“前情回顾”教学环节,以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带领学生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快速回顾一遍,加深学生对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印象,这为接下来的新知识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是新课教学,教师先让学生看一段赛车视频,并提出问题:“赛车在开出去的一刹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赛车与一般的家用小车相比,质量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合视频以及所学知识,学生会联想到物体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并由此推测出物体加速度与其质量、合外力有关。学生推测完毕后,教师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在教学的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前面探究过的a与F、m之间的关系,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
三、加强实验体验,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办法。高中物理涉及大量的实验,教师不妨借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不要事事包揽,要懂得“放手”,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机会,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采用随堂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手口脑并用,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态度,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序发展。以“摩擦力”教学为例。教材上的例题是在东北地区,人们经常使用雪橇运送物品,有些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没见过雪橇,也没见过雪橇运东西,对例题的理解难免吃力一些。对此,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环节用一些有趣的玩具做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思考学习新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该节内容前可事先准备一个吸壁球,这种球表面特殊,是由不同颜色的塑料小吸盘构成的,教师把吸壁球往黑板上一扔,吸壁球就牢牢地吸附在了黑板上,学生见此情景个个都兴奋不已,觉得这个小玩具很有趣。学生亲自体验过之后,发现吸壁球能吸附在桌子上、墙壁上、黑板上等很多地方。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吸壁球受到了哪些力才吸附在黑板上的?”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重力、大气压力,有的说黑板对吸壁球的弹力等。教师不直接评判学生的答案,而是画出吸壁球的受力示意图,然后趁机导入摩擦力的相关内容。这样的导入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核心素养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践行。教师要把握好每一次实验、每一堂课,用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实验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木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23(22):70-72.
[2]张鹏飞.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研究[J].赤子(上中旬),2021(2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