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陆世焘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陆世焘,.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保护,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6.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运行进程逐渐加快,其中,气象环境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基于此,就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避免问题出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且还需要将整体规划落实到环评内容规划方面。所谓规划环评,主要是指全面分析规划以及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效评估以及预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对策。结合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法来看,我国在环保部门以及整体规划修编基础上实施了规划方案环评工作,以此为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应用
DOI:10.12721/ccn.2021.157016
基金资助: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指基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期间,依照相关原则和标准,采取合理方式合理评价大气受到的污染状态,或者是综合性判断对人们健康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等,大气环境属于多项要素相互组合形成的综合体,本身有着复杂性特征。通过相关探究来看,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因此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期间还面临着极高的难度。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探究了多种有关于评价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方式,目的是确保大气环境质量,避免环境受到污染。

1、对于某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分析

本文以某项城市近几年内大气环境内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氮等年平均浓度为主制定了相关的表格。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一  大气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

22.png

结合上列表格可以看出,该项城市内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逐渐降低,通过分析表明,产生该种现象的实质性原因是因为近些年加大了对气尘污染的控制程度,颗粒物污染现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二氧化硫浓度降低,二氧化氮的年平均浓度则提升,在城市能源构成内,煤炭占据比重降低,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比重随之增加。特别是近些年中,天然气用量和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氮浓度呈现出了提高状态。

2、后期讨论

2.1落地浓度基于特定领域内是否允许超标现象

在大型企业内,比如冶金、焦化、化工石化以及水泥等方面,排放力度非常大,无组织排放对于最大浓度值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在厂界内的浓度最大值还有可能远远超出标准。针对于该项项目来讲,当要求预测最大值不超出标准的话可能比较严格,同时也和污染物实际排放以及扩散情况不相符。在预测该项项目期间,基本流程表现为多方面。其一,有效计算厂界内的浓度,查看是否符合标准,当无法符合标准的话,需要应用相关措施降低污染源,有效调整,当达标以后对大气防护距离进行合理计算。其二,结合调整的牌坊院计算超标程度、明确超标位置,判断预测值的超标频率以及最大超标持续时间等,了解到超标程度以及范围是否合理。

2.2设定大气防护距离

卫生防护距离具备行业标准,相关人员需要遵循行业标准,对于行业内没有设置标准的现象,结合无组织排放对大气防护距离进行计算,评价范围内没有超标点,不需要设置防护距离。

3、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式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从多种方式入手,论述了这些方式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期间产生的成果。

3.1属性识别方式

结合大气环境质量的属性识别方式以及概念,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而且属性识别理论模型是以属性空间为基本,遵循基本原则,依照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系数的分析提升研究综合性,将其全面应用到其他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问题内。不过属性识别理论主观性比较强,在具体应用期间相关取值对于样品所属类型判断有着直接性影响,结合此种现象,相关人员提出了灰色接近度概念,在计算样品属性测度和理想模式属性测度的基础上分辨样品所属类型,评价大气环境质量。

3.2距离判断法

距离判断法属于判别分析方式的一种类型,一般是用于统计分类,结合每类的样本总数得出中心坐标,依照新样品离开每类中心的距离远近分辨新样品属于哪类,对应变化情况,将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用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内每项标准当成一类,其限制值是该类的中心坐标值,评价因素的监测值是新样品,将监测值到每级标准的距离有效计算出来,寻找距离最近的标准等级,在标准体系内将各项因子以及整体情况清楚的表现出来,以此判断大气环境质量和标准要求是否相符合,该项方式计算简单,便于理解。

3.3BP神经网络

对于大气环境评价来讲,从实质上来看,是依照污染物浓度分级标准,判断等待评价的大气环境各项污染物实测值以及哪一级别的标准值相互接近,将其当成符合该项级别标准要求的大气环境质量,从中来看,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其实是属于模式识别问题。现阶段,BP神经网络由于优势极高而在模式识别问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内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不需要考虑因子间的权值,而且因为人工神经网络具备自组织和自学习以及自适应能力,因此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无直接性影响。该项方式有着良好的通用性,评价简单。相关人员制定了有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的评价程序,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内应用了BP人工神经网络,并且产生了良好效果。以往单一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内的BP算法具备局部极小和收敛速度缓慢等缺陷,所以可以借助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重,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式进行探究。

4、保障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其一,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各项政府以及部门领导必须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其二,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城市产业以及能源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得的绿色视频加工产业,应用清洁类型的能源,重点控制扬尘和烟尘以及粉尘等,避免受到污染。

其三,对大气污染预防进行研究,分析空气环境的承受能力,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相关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目标,落实有关的大气污染排放地方标准。

其四,制定相关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环境标准涉及到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基础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处于相应范围中对各项环境要素的污染物以及污染因子制定的要求,判断环境是否存在污染,这是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环境质量标准。第一,确定基本的评价标准,从防治污染和后期影响入手,确保人们自身安全,在确保生物生长以及产品符合品质质量要求的基础上落实各项标准。第二,对于没有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项目,可以以本项区域或者是国内外相应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为主,进行评价。第三,引进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表达形式,综合性比较不同区域的环境情况。

5、结语:

从以上论述来看,伴随着城市运行进程的加快,相关人员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其中,城市内的大气环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点,这就需要规划部门做好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综合性比较,了解到定量定性的评估需求,将地理信息当成一项基本依据,依照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创建有关的模拟系统,落实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技术体系,为城市规范性布局提供一定支持。

参考文献:

[1]宁淼,孙亚梅,刘伟.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判定技术方法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01):154-157.

[2]李成,李海波,高丹丹,杨小露.主成分分析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06):567-571.

[3]朱秀华,李晓旭.对应分析法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31(01):89-9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