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陈光臻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光臻,. 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621.
摘要: 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加强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依据笔者对于促进乡村振兴路径的工作经验,研究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和作用,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够提升乡村文化在四川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方法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621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SP21YBC257)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各项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依据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看出,乡村文化建设还不足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文化一直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气息和人文之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借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来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无论是从满足人们对文化需求的角度,还是从我国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说,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建设都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1、乡村文化的含义

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的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习俗以及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集合而成的一种文化类型。乡村文化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积聚而成的对人际交往模式的概括,同时也是乡村生活中人情世故的反映。在我国长时间的农业社会,以及以宗法制为纽带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会在一个区域中形成特有的观念形态、传统艺术、民间禁忌等乡村文化。人们从乡村文化中能够感受到其产生的背景,同时也为认识人们的现实生活逻辑提供了相应的内在基础。

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的正确决策,是中国在步入新时代后,对我国农村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征程采取的又一个重大举措。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改革开放的红利引入广大的农村。同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逐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二、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路径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乡村文化建设要求体现乡村的美,而乡村振兴则要求加强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传统村落以及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都进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但乡村文化在建设中由于受乡村治理水平、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呈现出日渐式微的趋势。

1、乡土文化元素流失

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损坏。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加速,人们在大力加强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古建筑、古村落的必要保护。同时,由于相应的法律意识以及资金支持的缺乏,不能及时对乡村古建筑进行修缮,从而出现损坏的现象。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我国在乡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短板。比如文化设施不足、文娱活动不够等。

其次,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断朝着金钱的方向发展,社会中淳朴的乡村思想,正在被外界的诱惑所打破。其主要原因是在利益的刺激下,人们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而削弱了对乡村文化的打造。比如我国乡村中传统文艺、民间技艺等都在快速消失,最终在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乡村文化将不能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

2、乡土文化主体流失

大量农民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农村人口以及劳动力出现严重的流失现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失去了活力。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吸引下,村民与土地逐渐疏离,与乡村若即若离,与乡村文化貌合神离。以四川省农村为例,大多数四川农村中,农民外出的比例较高。一是因为农村中没有养家糊口的工作,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外流,使得乡村文化主体不断流失,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策略分析

乡村的稳定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有利于逐渐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乡村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需要不断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1、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是振兴乡村的持久动力

首先,需要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使得他们能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对乡村文化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村民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政府的政策,不断提高对新技能的学习,逐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还需要定期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从政策、资金以及制度等方面,加大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重新关注并学习乡村文化。

2、结合乡村旅游彰显乡村文化魅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文化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需要。需要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提高知名度。

3、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方面使文化主体城乡融合,让在城市工作的乡村人,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通过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走出去并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

4、以“记忆场所”深化乡村文化体验

由文化符号触发记忆而形成“记忆场所”与乡村空间联系紧密,是历史事件、活动发生的地方。记忆场所是将地方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由此建立共同的文化体验,其不仅使本土村民建立地方归属感,形成地方特色的空间营造,也使参观者在片刻的时段内融入乡村文化生态,为乡村文化的延续提供可能。例如,江西省井冈山市荷花乡大仓村,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步,历史上有“大仓会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2017年,东南大学提出大仓村的乡村振兴建设路径如下:

①通过湘赣边地区乡土建构体系,为乡村建设提供具有地域认同的语汇和技法。

②以历史叙事编译公共空间体系,复兴乡村公共生活。

举例来讲,姚远等曾提出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可以“大仓会见”事件为叙事结构,依据史实展开山门迎旭、风荷廊桥、林氏积庆堂、大仓讲习所和林宅吊柱楼5个节点,其功能包含有祠堂、集市、学校等公共设施,同时村民可自主参与建设过程。通过以历史叙事的再现,完成具有主题性、故事性的特色空间营造,积极促进当地村民进行自下而上的建设更新,深化乡村文化体验过程,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性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乡村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建设,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