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曾爱贤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爱贤,.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627.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剖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
DOI:10.12721/ccn.2022.157627
基金资助: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阶段性的社会问题,剖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美好宜居的成长空间,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培育愉悦温馨的生活场域,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这是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相关主体协同育人,在充分优化各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帮助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以及教育引导,在监护人大都只能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现状下,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学业、心理、品行以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关注,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学业成绩表现不佳; 由于监护人观念落后、方法不当、管教不力使得留守儿童的一些错误的行为举止得不到及时教导与纠正,极易导致留守儿童品行不佳,行为失范; 同时也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留守儿童出现敏感、偏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缺乏父母的悉心呵护,加之一些监护人缺乏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农村留守儿童受到意外打击、伤害甚至被虐待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身健康。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实施“双减”政策,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主体作用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双减”政策,客观上要求学校扮演主导角色,采取一系列举措,其目的是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资源最为重要的开发主体,也肩负着最为重要的教育使命。因而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开发应以学校为主体中心,以家庭、社区、社会为辅助,三者联合为机制进行开发。一要加强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作为基础性教育设施,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教书育人中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学校应围绕留守儿童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加大投资以提升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信息化资源为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创造便捷的条件。二要加强校本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围绕学校的学情与学生实情而开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也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学校要加强校本资源的建设,结合留守儿童教育的客观需要,将国家、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革,使其契合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从而推动新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引入校外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教育的育人价值

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而形成的社会问题,因而在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必须重视社会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开发中的价值。首先,学校应积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留守儿童教育形态。学校教育以课程教育为主要形式,教育多围绕知识学习开展,素质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在乡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更是停留在口号上,未能深入。学校要以多种形式来丰富、创新社会教育的渠道,充分发挥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如邀请劳动模范开展讲座。其次,加强与校外机构合作,构建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体系。如建立乡村文化站,丰富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建立图书室、活动中心等,发挥社会教育的育人价值,丰富留守儿童教育资源,保障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学校要与此类单位构建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发挥社会机构在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开发中的意义与作用。最后,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当前留守儿童成长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沉迷游戏、打架斗殴、喝酒抽烟等,这些均与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浸染有关。因此,充分利用优良环境的育人价值,是最大限度降低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前提条件。

3.开展疏导指导,增强家庭与儿童的联系

首先,教师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环境,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疏导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还需要去引导家长,在工作间隙抽出必要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增强对学生的理解,不苛求成绩,而以心理健康为目标,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然后,教师可以及时将学校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传达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去关怀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包容,才能够敞开心扉,快乐成长。最后,教师要以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为重点,及时有效地开展他们的心理问题解答,给他们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正向发展。

4.充分利用社会空间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认知

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异,教育资源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一定程度提升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应充分发挥社会空间资源的价值和作用。这些公共社会空间资源为留守儿童运动提供健身和与社会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增强留守儿童们之间的友谊和友情,使得他们在尽情交流互动中获取社会性发展。首先,留守儿童可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的开放性和专门性来强化其社会认知,例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社会文化场所能够强化留守儿童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社会认知。其次,这些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安排专业人士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指导和专业演示,能为每个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使得留守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认知。再者,留守儿童获取公共服务部门人员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的具体感知,为他们理解社会、熟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经验基础,最终通过公共社会空间资源的利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认知,在学习中认知,在认知中学习,借助公共社会资源进行社会体验,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三、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是城乡差异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制度壁垒、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留守儿童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后备力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教育公平,更影响着乡村的和谐与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不断改善,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元教育主体齐心协力,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艳红.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农业经济,2017( 06) : 73 - 74.

[2]和学新,李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其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 01) : 100 - 110.

[3]孟筱.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育发展难题与破解之道[J]. 人民论坛,2019( 28) : 74 - 7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