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初步调查采样方法研究
刘小猛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小猛,.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初步调查采样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5.
摘要: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本文以工业用地为例进行土壤环境初调,以期了解当地土壤污染程度、污染类型与分布情况,在采样布点时应注意点位确定与深度选取,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采样方案、科学布设采样点,使污染区的土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生态环保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调查采样
DOI:10.12721/ccn.2021.157055
基金资助: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针对目标区域进行初步调查与采样,为后续的处理措施提供有效的参考基础。通过深入研究初步调查的布点与采样方式,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避免出现意外,导致调查结果失去参考价值。因此,相关人员应当结合基础条件,深入研究对应内容,达到良好的分析目标。

1.初步调查目标

污染场地是指因堆积、储存、处置等方式,承载了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潜在风险的空间区域。场地环境调查是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是依据场地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等方式,获得目标场地及周围区域的污染概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采样分析工作。初步调查的目标主要是辨识场地内土壤和地下水是否存在污染;初步确定污染物大致种类、大概分布情况;查明污染浓度(程度)和空间分布,为风险评估和污染修复提供依据。

2.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布点的基础策略

2.1注重准备工作

针对污染场地的土壤进行布点时,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尽可能保证采样效果,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采样点位本身的布置区域与密度情况对分析的结果具有关键影响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当确保场地区域的布置全面性,使结果能够有效反映出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渗入情况,达到良好的调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场地区域的复杂性以及污染物种类的影响,布点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加强准备工作,对目标区域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实地勘察的方式,提高了解程度,达到增强布点针对性的效果。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场地的历史使用状态,并针对功能现状以及分区情况进行考察,有效收集相关信息,实现良好的研究目标。

2.2遵循对应原则

在进行布点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对应的原则,避免活动出现意外问题,导致采样结果不准确。通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应当确保采样点位置及深度能够达到全面覆盖,使目标区域的土壤状况能够得到深入分析,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同时,还应当针对可能存在严重污染的区域进行布点,并根据其影响范围进行推算,完善周边布点情况,提高整体采样质量。其次,相关人员需要遵守功能分区以及重点监测的基础原则。通过对污染场地的布点功能进行分区,能够明确可能出现污染的区域,并达到良好的布点密度。最后,应当遵循节约资源与基础可行性的原则。在布点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保证采样效果和实施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资源,减少经济花费,达到良好的布点数量平衡性,为后续的工作创设优秀的环境条件。

2.3完善实施程序

在进行布点程序的阶段,相关人员需要结合采集的数据内容,进一步整合资料档案,达到良好的布点规划效果。同时,还应当邀请专家人员,对目标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有效提高整体布点质量,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在完成布点方案的优化与处理后,需要结合现场勘查的情况,进一步明确地下管线以及取样区域的状态,并敲定最终布点策略。通过此类方式,提高布点的代表性,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

3.污染区土壤调查点的布设方法

3.1准备阶段

在初步调查阶段,样点布设与密度对调查结果具有直接影响。在样点布设之前,应确保场地全面调查,准确体现该场区污染物分布与污染情况,如卫星图、地下管线图、相关统计信息等等。通过实地勘察、人员交流、书面调查等方式,对场地周围敏感区的布设情况进行调研,由此获得一手资料。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可知,当前场区污染类型不尽相同,且污染区的地势复杂,生态环境风险较高,污染物识别难度增加,加上现有环境信息不完善,在正式布点之前需要负责人到实地进行全面勘探,了解场区特点,制定确切可行的布设计划。在准备阶段,应对污染区的历史应用、现状与功能划分进行掌握,并注重对周边区域的调查。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勘测、信息分析等方式,尽量系统全面地掌握场地信息,如环境检测信息、地方统计信息、不同年份的卫星影像图、管线图等等,对于周围生产区、化学品仓库等情况也应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掌握。

3.2布设要求

在采样点布设中应遵循以下要求:首先,采样点位确定。在初步调查中,应尽量系统详细地掌握污染区的土壤情况。对于可能污染源与水文地质情况,不但要在重点污染源中布点,还应在场区周围与之相关处布点。其次,采样点位选取。根据功能分区设置不同的点位,污染区的布点检测强调功能分区,应根据场区生产、办公与存储等功能合理分配,并加强对重污染区域的布设,增加布点数量与密度。对于区域风险较高之处,一般采用随机布点方式,如污染类型复杂多样时,可对土壤环境初步判断,根据不同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布设;对于其他关键风险源,可通过专业判别的方式,在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重点布设方式,使废水、废渣与垃圾堆放场所均得到精准可靠的识别;最后,点位深度选取。在布点中应注意点位深度选取,这也是采样点布设的重要工作之一,表层采样深度在0—0.2m之间,深层采样具体深度应结合实地PID检测结果而定,确保布设深度合理、方案科学可行。

3.3布点流程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应根据采集的资料与信息制定布点计划,并由权威专家亲临现场对污染物进行判断与识别,再对布点方案优化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先通过实地勘察初步制定布点计划,对方案可行性分析后结合地下管线布设位置,对样点数量与位置进行调整,最终明确布点计划。一般情况下,布点可采用随机法、专业判断、系统布设等方式,确保布设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如若目标区污染物较为复杂,且风险来源不明确等,最好采取系统布设的方式,可对内部关键风险源有效监测。以此为基础,再利用专业判断、分区布设的方式对污染物、装置设备、堆放场地等进行着重分析,确保样点被集中有效地布设。在外部污染监测方面,如若成本投入有限,为了提高监测效率,可通过实地快速检测与感官判断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选取典型样点,以此降低样点布设密度,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

4.样品采集

4.1采样前准备工作

现场采样应准备的材料和设备有定位仪器、现场探测设备、调查信息记录设备、监测井的建井材料、土壤和地下水取样设备、样品保存装置和安全防护装备等。利用高科技手段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按时保质完成采样任务。

4.2采样方法

依据文献,采样点可采表层样或土壤剖面。可排除深层污染的点位,采集表层样,采样深度0~20cm。清除采样点位上的石块、植被,用铁锹、铁铲、竹片、竹刀等工具采集样品,测定重金属的样品要避免与金属采样器接触。有特殊要求的监测,如土壤背景、环评、污染事故等,要选择部分采样点采集剖面样品。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自下而上,测定重金属的样品要避免与金属采样器接触。对于地下水样品,特殊检测的项目如硫化物、氰化物、油类等应单独采样并加入合适的保护剂。

4.3样品保存

样品的保存方式影响实验室测试结果,对于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要根据测试项目的不同,采用合适的保存方法。需要测定无机项目的土壤样品采用棉布袋(可内衬塑料袋)保存,测定有机项目的土壤样品应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注意装满,密封4℃以下避光低温保存,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地下水样品重金属项目等采用塑料瓶采集,有机项目采用棕色玻璃瓶和顶空瓶装满,4℃以下避光低温保存,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4.4现场记录

对污染场地进行样品采集的过程中,应同步做好现场记录工作,认真填写《采样记录表》,内容包括监测项目的基本信息,采样点的位置信息,采样过程中的环境信息,现场测定项目的测定记录,采样人员的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初步调查采样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布点的策略以及采样的流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尽可能增强整体采样效果,为后续的流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世辉,王作芬,滕波臣,等.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布点及采样方法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11):145-147.

[2] 吉文慧,杜倩.疑似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调查方法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9(5):222.

[3]刘洪超,李远飞,李宽宽.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布点及采样方法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9(3):12-14.

[4]潘学梅.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普查区点位布设技术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6):146-149.

[5]田华.农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4):10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