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压特种设备的无损检测常见误区
1.1.对接焊缝超声检测经常应用k2探头
目前,对承压类设备内环境的检测多采用超声探伤技术,但人的眼睛只能观察到很小的区域,所以无法及时作出判断,而且,承压类设备一般都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不易拆卸,所以,必须采用更加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这就产生了无损探伤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护承压装置,会在装置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这一层保护膜为超声波的无损探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尤其是在焊缝表面,常用的是k2探头,然而,有的检测人员对焊接的结构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往往会忽视了工件厚度的问题。利用k2探头,这种简便而又简便的检测方法,在对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承压特种设备进行检测时,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对一些精密的设备进行检测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由于缺陷的定位与计算非常简单,使得k2探头的检测对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某些工件比较薄,位置比较隐蔽的设备,k2探头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用K2探头去探测,只会让探测的结果变得更加地不真实,从而导致探测失败。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工人对焊接过程中的认识,如果问题严重,将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转。
1.2.渗透剂使用误区
渗透检测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由于其检测成本低,方法简单而受到检测人员的青睐,而且其检测原理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毛细作用来检测的。但其检测的内容也比较简单,而且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对设备的表面物质进行检测,而不能对内部的某些隐蔽部位进行检测,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渗透无损检测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是荧光检测和非荧光检测,可以实现对设备的部件和产品的有效检测,并给出相应的检测结果,因此在锅炉、压力容器等方面的无损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际测试中,人们对渗透剂的应用有很多误解。检测人员在没有了解设备的组成材料时,就使用灵敏度最高的渗透剂进行无损检测。世界上有许多的渗透剂,因为渗透剂的组成材料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不同,并不是在检测的过程中渗透显示肯定是不连续性的。渗透剂也有许多的性质,比如水洗型渗透剂并不可都认为是水基型渗透剂。有一些刚入门的检测人员,甚至认为有色金属才能使用渗透剂。渗透气能渗透含有水的不连续性等等误区。这些误区在利用渗透剂进行无损检测时,很大程度地对检测人员造成了许多影响。
2.应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应对k2探头问题的方法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局面,共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作图中选择合适的k值。检测人员在进行超声检测之前就要事先全面地了解焊接的工件厚度,然后使用作图的方式选择出最合适的k值,合适的k值不仅能够扫查出误差比较大的部位,而且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使用k2探头时,如果想要提高对焊缝端角反射敏感度,可以在使用k2探头的基础上使用k1探头,k1探头能够及时弥补k2探头的盲区,所以在检测时,还应当再加一步使用k1探头。如果被测物体的厚度大于15毫米,应该采用k2.5型探测器。第二种方法,在充分掌握焊缝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波探伤。焊缝坡口形状对无损检测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如果遇到的是单面焊双面形状焊缝以及有一定倾斜度的焊缝,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到工件的厚度,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才能确定检测方式,然后再确定是否要采用k1与k2探头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检测,用k1探头对焊缝的尾部进行扫描,再与k2探头一起进行检测,从而完全消除探测盲区。
2.2.应对渗透剂使用误区的方法
在实际的使用渗透剂的过程中,未必是灵敏度最高的渗透剂才是最好的渗透剂,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是否使用最少的金钱和时间得出想要的检测结果。所以在选择渗透剂时,工件表面光洁度和外形都是需要考虑的可变因素,适用于光滑、高度加工的表面的是高灵敏度的荧光渗透剂,比较适合粗糙的表面是较低灵敏度的荧光渗透剂。渗透显示是渗透检测结果的视觉体现,所以这就要求检测人员必须分析这些显示,才能确定是否与不连续性相关,还必须由持证有经验的检测人员进行评估,才能确定他们是否与不连续性相关。因为在检测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以偏概全。有一些水洗型渗透剂是水基型渗透剂,但并不是都是这样的,水洗型渗透剂表面含有活性剂,无论是水机型还是有机型,都可以用清水冲洗掉,所以这并不能作为判断的条件。像有些材料渗透剂是无法渗透的,在使用渗透剂时也要先了解渗透剂的作用,从干净干燥的部位开始渗透,潮湿油腻的地方渗透剂无法渗透。因此渗透检测人员必须在检测之前对渗透剂进行深入了解,在检测时选出合适的渗透剂。
2.3.应对使用金属棒的方法
在进行涡流检测时,应用金属棒可以使检测变得更加简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涡流检测都可以使用金属棒。涡流检测技术在承压特种设备中应用与传统的物理检测技术有所不同,它能够在不触碰到被检测物体的同时完成高效的设备检测,在这一基础上再使用金属棒就会使检测的结果更加精确。但是金属棒的选择,对于不同的材料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要选择正确的金属棒,才会得到想要的检测结果。而新的检测人员往往会忽略这一特征,使用不恰当的金属棒进行检测,往往使得检测的结果千差万别,造成后续设备正常运行不了。这就要求新的检测人员不能眼高手低,要勤苦耐劳地对待每一次无损检测的设备,积累经验,对后面的每一次检测负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持续改进检测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使检测方法变得更快速、更简单,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对检测设备的缺点进行全面、准确地反映,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设备的作用,促进无损检测技术的普及,帮助我国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章.无损检测技术在特种设备检验中的应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11):8-10.
[2]黄维生.承压类特种设备无损探伤技术及运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1,37(08):64-65.
[3]詹英.承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中的常见误区分析[J].化工管理,2019,(2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