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我国当下提出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如何将农村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乡村经济实力,是当下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也有助于脱贫地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乡村振兴的基本策略,必须围绕当地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产业,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利用网络互联物联等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产业生产发展模式、产业经营管理范式和产品营销方式等,使乡村群众脱贫攻坚成果更上一层楼,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创新产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和并逐渐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是保证我国两个100年发展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也是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的基本保障,从而不断改善农村民生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1]。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二、农村经济发展困境探究
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农民规模大约为5.56亿人,由此可以得知我国农民的数量依旧是非常庞大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的困境直接影响到我国5.56亿农民的收益和消费能力。因此,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困境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
(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与土地利用不合理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农业的发展无法科学有效的应用土地。首先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部分农村地区朝着城镇化发展,而城镇扩张需要占用农村耕地,各项商业资源也需占用农村土地资源,最终导致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是实现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农业不断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而耕地面积的缩减,其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也因此受限,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次,农村产业结构不科学,无法按照当地特色发展农业。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各个地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地形地势还是气候等多种因素差异明显。当前部分农村地区能够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但对于一些边远农村地区而言,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限制,无法真正利用自身特色发展农业。在此种情形下,地区耕种方式十分单一,最终农业收入渠道也呈单一化趋势,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污染问题加剧
导致农村污染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生态环境会不经意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农村生产过度依赖于农药化肥,导致土壤的养分失调,最终土地退化,而土壤的调节能力也逐渐流失。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大面积种植污染水资源与土壤资源的农作物的情况,这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背离,最终会破坏经济发展战略。部分小型企业选择在农村设立工厂,由于自身管理模式不完善,缺乏技术经验,导致污水的排放,污染农村环境,甚至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污染水源。也有部分工业化工厂随意排放污染气体,严重时会形成酸雨,进而导致农村土壤酸碱化,土壤的肥力被破坏。生态环境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农村振兴,就应当将其与环境保护相融合,以此来真正推动农业发展。
(三)劳动力质量不高
农村经济的建设离不开人的支持,但当前农村劳动力大多向城市迁移,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更是如此。进而导致农村遗留下的劳动力为中老年人,而这一群体难以推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劳动力的保障,只有在劳动数量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够发展农业。除了数量以外,也需要保障乡村振兴人才的质量。当前各行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只有保障乡村振兴人才能够掌握高科技应用方式,才能够将农业技术应用到生产之中。但当前农村地区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的开发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各项农业技术的使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以此来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效开展,再好的产业发展如果无人指导,先进技术也就无法及时进入农村。其次,农村地区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缺失和落后,导致人才引进机制体制不完善,无法吸引高质量人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业经营风险大
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会受到被外部诸多现代生产要素和环境因素所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说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确定性较高,风险较大。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与技术积累较为薄弱,总体抗风险能力较低。具体体现为: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盲目的选择主导产业、大肆跟风开展大型农业项目、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同质现象严重、土地滥用与环保风险高等。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都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农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要对相关风险进行充分考量,并帮助农民对相应的风险进行防范,更好的保障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特色产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
农村特色产业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缩小我国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这对于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
(一)实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生产力
要想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就应当对农业的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此来构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不断完善现有特色农业生产体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牧业的发展,对牧业的现有产品进行升级,同时也要加快农畜产品的生产,对其加工工序进行完善其进行“三品一标”认证,确保农畜产品生产合格,保质保量,以此来有效提升农牧业的发展水平[2]。
(二)促进文化旅游同步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水平
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经济时,要结合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各个地区可以探究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此来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当地可以探究自身的文化特色类型,明确自身品牌定位,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推动文旅行业的发展。
(三)积极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推动乡村经济转型
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就应当积极展现出农村特色资源优势,在生产过程中应积极发展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民族手工艺品及文化制品等文化资源优势,同时也要积极引入先进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以此对农村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农村特色产业链。除此之外,也应当直接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农牧产品的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现代化产业,实现互联网与农村产业的有效融合,实现农牧产品体系的有效构建。县政府也应当积极统筹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中心网点,通过农业生产供销一体化特色产品体系的完善,推动农村特色产品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能。
四、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一)合理选择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多差异,农村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组成决定了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只有选择适合农村的产业经济,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就应当对现有农村特色产业进行仔细梳理,选择与当地适合的经济产业。部分地区就引入了新型杂交水果,并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以此来构建农村特色产业链,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比如丹东草莓就是引入了日本奶牛草莓,在经过市场推广后,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体系;又或者四川软籽石榴在当前市场中也得到了有效推广。这也就表明与当地特色相适应的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选择农村特色产业时,无论是对于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需要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并在前期进行实验,以此来为地方农村特色产业的构成奠定基础。因此在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的农村特色产业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与市场需求相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创新产业。
(二)实现农村产业创新,促进产业与时俱进
乡村振兴要与时代共同进步,需要对当前市场的深入分析,并对现有的农村特色产业进行创新。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不断创新,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乡村农村特色产业也是如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新型技术提升产业升级。比如上文提到的丹东草莓,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与研发当前的技术,尤其是对于其相关配套设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升级与改造,以此来实现草莓的无障碍化运输。随着产品在全国的运输,进一步拓宽了草莓销路,实现乡村特色经济的有效发展,也能够带动市场中草莓行业的提质增效。所以,就应不断研发新型技术,在发展乡村农村特色产业过程中,大力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融合,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寻找与当地特色相符的新兴产业,并对现有的产品配套机制和技术进行完善与升级,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新的发展路径,以此来开拓市场、引领市场,实现乡村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引入专业建设人才,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推动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高质量人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城市的虹吸效应,使人才更趋向于进入到城市创业和工作,使得农村人才始终处于缺口状态,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引进。因此,要想吸引人才,就应当不断完善农村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拓展农村人才发展渠道,实现农村人才回流,以此来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建设。对于人才策略,首先应当构建人才帮扶制度,比如购房补助、户口需求等多项政策的完善,以此来吸引人才投入到农村建设之中。同时也应当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补助内容,使得乡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并在人才的支持下不断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国家也应当积极号召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通过对人才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扶持政策的制定,吸引人才致力于到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之中,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稀缺的问题。
(四)充分调研科学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农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首先,农业管理部门要对区域内农业整体发展情况尽量充分调研,明晰区域内部的农业产业结构,充分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统筹农村产业总体局部,针对某些区域的农村特色产业,要设置一些扶持政策,为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做好充分保障[3]。其次,对农业产品品质进行深度优化。从根本上上来讲,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直接决定农村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在当前农村产业布局时,需要进一步重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集约化水平,避免同区域农业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具体来讲,可以选择运用优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农业产业合作模式,在提升农业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与整体竞争力。最后,促进种养一体化模式发展,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统筹,避免种养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中对农村环境造成的破坏,积极推动化肥、农药零增长与负增长的新型农业生态体系,并逐渐向乡村旅游、有机农业、生态观光等高价值农业产业方向发展。
(五)制定完善营销策略,提升农村特色产业
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农村特色产业也应当对现有营销策略进行升级,通过对营销策略的不断完善,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在拓展乡村农村特色产业时,可以应用现代化的营销理念,构建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以此实现乡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避免出现农村特色产业因宣传落后导致滞销问题。比如当下新媒体平台发展势头最强的为抖音平台,农村特色产业就可以以此为宣传渠道,制定营销策略,实现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的有效推广,同时也可以邀请助农机构对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拓宽农产品销路。可见恰当选择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实现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就应当选择合理的营销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宣传成本的投入,甚至可以实现连锁化的宣传反应。
(六)创新新业态新模式,寻求产业发展新动能
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就要求在农业产业规划的过程中,立足于土地、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相关要素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使先进技术与生产力快速融入到农业产业中,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量。在农业产业新模式的打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要要坚持兴农、务农、为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的原则。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格禁止以农业为名发展一些落后的工业项目,而是必须要以农畜产品的种养、加工、销售等方面着手,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促使农民参与,使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业产业发展和增值的红利。
其次,增强主导产业与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村产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原有的产业基础,并从中选出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项目,之后通过对项目的优化以及招商引资,来拓展原有项目的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提升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应该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农村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突出绿色发展成效,将农业生产清洁化、污染物处理、可循环经济融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绿色化的农村产业,使农民增收的同时避免对农村环境造成破坏,使农村产业能够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应当对其农村特色产业经济进行整合,选择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以此来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实。同时也要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推广现有农产品,带动产品创收增效,实现乡村产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树周.农村特色产业经营理念创新与乡村振兴——基于揭阳市蕉柑产业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217-220.
[2]张慧琴,丁鹏.乡村振兴下农村产业融合机制创新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5):12-13.
[3]张玉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以江苏省丁庄村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5(04):18-23.
作者简介:
张凤丽(1973-12)女,中共长汀县委党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