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关注智育,而应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德育必须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把智育和德育相结合。
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将德育渗透到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掌握英语知识,提升沟通交流能力,了解外来文化,而且可以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学会与人和平相处、真诚合作,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渗透德育,发挥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尝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做法如下。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避免形式过重
在以往的英语课程中,有的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是形式大于内容。具体而言,这部分教师会将德育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以喊口号的方式影响学生,这种过于重视形式的德育渗透不仅不会起到正向、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更为抵触德育,降低学习英语的兴趣。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让德育的内容大于形式,使德育内容与英语知识合理融合,有效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在对英语充满兴趣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德育思想。
(二)注意避免脱离实际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须注意避免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有的英语教师在融合德育内容时,往往是为了完成这项工作而开展这项工作的,在落实德育内容的过程中便会产生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在已经接受德育思想的情况下,无法做到有效践行德育。对此,教师需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思考如何将德育与英语做到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践行德育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注意避免偏离要求
根据新课标中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德育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部分,有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在当下的英语课堂中,有的教师所落实的德育内容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尚未找到融合德育内容的契合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德育的成效应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但教师却过于重视口头渗透。对此,在渗透德育思想时,教师应紧紧抓住新课标的要求,将德育思想落在实处,使学生在认知、理解、实践德育上做到有效呈现。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为拓展课堂容量和深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当以语言为载体,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为英语语言教学注入灵魂,让学生借助语言窗口见证更加广袤的文化世界,拓宽文化认知视野,感知到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也让学生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感知中形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积极的文化态度。
例如,在“Let's make a fruit salad”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欧美国家常见的食品——沙拉,了解沙拉的食材和制作步骤,并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围绕食物展开讨论,如展开关于不同沙拉制作方法的讨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教师可以以中国本土饮食文化为对比依据,让学生认识中国的“沙拉”,以对比的方式感受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借此帮助学生感受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思考人们是如何应用不同的食材,以不同的做法制作出丰富的风味食品的。以上述方式开展的文化渗透,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还帮助学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提升了学生对本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品味语言文化,增强尊重意识
语言既是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工具,也是学生和同伴之间信息互通和沟通情感的载体,其影响学生和他人的交流感受和交往体验。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洞察和感知语言中的艺术,让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对话中习得礼貌用语、学会语言礼仪。例如,在“What's the matter?”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本节课中的图画资源,引导学生能观察他人的需求并适时地给予他人关心和帮助。比如,在图画情境中,学生同伴捂着胃部并表现出不适。此时,模拟的情境便可以由学生询问另一名学生:“What's thematter?”答:“I'm thirsty.——Can you give mesome water,please?Thank you !”基于上述对话的展现和示范,教师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和语言文化的渗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以命令的口气和他人交流,在他人关心自己并施以援手时,要心存感激并向他人及时地表达谢意。通过这一方式,教师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尊重意识,使学生在社交中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
(三)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团队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和合作技能的提升提供平台,使学生在多次和同伴的合作中获得能力训练和素养培养。
例如,在“I can play basketball”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习得多种体育运动和训练项目的表达方式,并让学生依托于本单元的主题,学会和同伴完成关于自己或他人体育技能习得情况的问询和回答。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地进行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团队竞赛或者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竞赛中密切合作。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四个人为一组开展团队活动。其中,一名学生按照抽取的体育项目进行图片展示,另一名学生则通过肢体语言展现相应的体育项目。最终,两名观察者基于肢体语言演绎的学生展开围绕相应体育运动项目为主题的对话活动。在该方式中,学生的对话和演绎充满了乐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合作过程中,每一名参与合作学习的主体都能体验到,只有参与合作的每一名学生都能认真参与且密切配合,才能获得团队的胜利。借助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逐步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更能基于体验和感知实践,真正认识到合作的价值,因而也能在彼此默契的配合中获得友谊,实现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四)丰富生活感知,丰富生活体验
在生活中,多元化的感知和体验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增强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的心理变得富足充实,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能让多种体验和乐趣驱走学生消极的情绪、对抗心理和情感上的挫折,从而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组织丰富的生活活动,打破学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壁垒,让学生的体验贯穿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生活的充分感知。例如,在“Hobbies”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本单元的爱好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和感知活动,让学生见证丰富的课余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放学后、在课余时间中有更多选项,在拓展学生爱好感知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主安排生活,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基于教学内容主题,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绘画、阅读、滑冰、讲故事等多种故事内容。为了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开展的活动和已经建立的爱好,让生成性资源帮助学生丰富爱好感知,使学生能在同伴的广泛爱好中获得启发,进而在模仿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爱好和积极的生活习惯。
(五)制定引导计划,提升自我约束力
部分学生的自律性、坚持性不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日常生活进行合理计划,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计划和约束的过程中提高自制力和自觉性,也借此帮助学生实现自律性的提高。例如,在“At weekends”单元教学时,在帮助学生习得关于周末活动的安排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和回顾自己在周末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在回顾中思考自己参与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并鼓励学生思考自己还想要、尚未开展的活动,从而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和生活活动。此后,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制定周末计划,按照时间计划表将自己的周末安排和设想书写到表格中。在制定计划时,要细致完善,让时间和活动清晰明了,从而提高学生周末计划执行的有效性。
综上,在培养小学生德育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以英语学科内容为载体,采用多样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认识到德育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效接受教师分享的德育内容。对教师来讲,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也要重视德育内容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英语学习观,具备英语素养所需的能力与品格。
参考文献
[1]张小利.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22(7):61-63.
[2]胡雯.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2(1):87-88.
[3]纪颖超.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校园英语,2021(52):120-121.
[4]鄢丽萍.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结合的探究[J].新智慧,2021(3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