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研究
梁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643.
摘要:
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土地利用两条国民安全红线,维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国将土地整治作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土地管理,作为保障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二者间关系,并据以调整土地整治目标,优化全域土地整治功能,重构土地整治布局,改进土地整治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
DOI:10.12721/ccn.2022.157643
基金资助:

引言

2019 年底,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作为一项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国土整治的新概念、新探索,如何正确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执行工作要求,是值得我们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落实到位的。

一、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发展生态文明和耕地保护思想的重要实践。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行动自觉。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18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到 2020 年开展 300 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镇建设,基本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制度体系。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最大的物质财富,是农民根本的社会保障,只有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才能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落地,需要国土空间支撑。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需求,有利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遵循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导向分类施策,高效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将对乡村空间结构、布局、品质及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和实质需求。因此,大力实施藏粮于地,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耕地数量,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和特色化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应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首要任务。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的概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是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平台,对项目的申报立项、整体设计、独立项目以及不同阶段的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审计、后续管护等管理工作。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行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平台,统筹各类乡村振兴等项目及资金,土地整治知识、专业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到项目各项活动中,实现项目整体推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主要困境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不仅要求居民居住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政府公共服务上的改进升级,更体现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产业、独具地方特色的田园文化、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高质量发展,这就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的通知》(桂自然资发〔2019〕8号)要求,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各地国土局编制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根据规划的目标,分析当前仍存在的困境包括,第一,管理机制不够细化。管理机制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开展具体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是制度基础。目前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自然资源部2019年12月10日颁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暂时具体实施办法,各地面对新要求新问题,无所适从,或者以传统土地整治项目思路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部门多,收益分配问题十分复杂敏感,管理工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实际操作也比较复杂,因此土地整治管理机制中导致新问题多,很难将所有的内容都包括;第二,管理机制的落实方面,很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管理机制的规定进行,很多地区由于缺少成功案例,工作人员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参考,更多根据经验或片面理解来推进容易出现混乱。第三,缺乏系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农村土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健全。第三,后期管护不到位,抛荒弃耕问题突出。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对策

1、构建严格完善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制度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制度主要包含进度管理、施工管理、资料管理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为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能够如计划般完成实现,项目主管单位就要积极联合项目编制单位等其它相关参与方共同构建并实施统一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度管理体系。而在施工管理方面,就要严格依照国家或地方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生产责任制,将施工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管理人员身上和一线工人身上。需要注意的是,要重视竣工验收全套资料,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针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全部参建方相关资料收集务必真实,提前统筹谋划,落实到各参建方到个人,避免资料残缺、保存不善、签字盖章不严肃等问题。

2、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

要想保证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体制,相关部门在工作过程当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重点考虑:首先,要建立起农村土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以一种高标准的层次有效地纳入到农村耕地的保护条例当中。在农村土地的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遵循协调志愿以及有偿的工作原则,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加以落实,并且有效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机制流转,通过这种工作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整个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以及工作效率。针对高标准农田工作来讲,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以产业规划作为标准,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种植以及农业牲畜养殖工作,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不断推向更高层次。

3、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三农”的导向,改善弃耕抛荒地耕作条件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工作中,要不断追求将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倾向土地整治工作当中,需要有效预防土地资源被浪费的不良情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整体联动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遏抑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和破坏耕地。在进行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个人意愿,同时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结合为群众办实事,服务“三农”为导向,通过耕地提质改造,激发种植积极性,引导农民土地流转,田地小块并大块,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让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实现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动态监管;为群众解疑答惑,向群众讲解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打造“秀丽田园·百业振兴”田园,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琳.“知—行”合一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反思与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9,37(11):74-81.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1.012.

[2]陈印军,易小燕,陈金强,等.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12):8-1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