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疫情对电商的影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消费短期影响较大,若从商业模式上来看,线下消费受影响较大,线上消费受影响相对较小,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稳定增长。从时段上来看,一季度消费受影响最大,其中2月影响最重,3月消费市场有望触底企稳;预计二季度消费市场仍将处于恢复期,下半年会进一步好转 。
在此全民备战新冠疫情的特殊时刻,面对各地新冠疫情防疫物资紧缺的状况,京东物流、菜鸟网络、苏宁物流、顺丰等纷纷开通绿色通道,直达运送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救援物资。而在保障市场供应方面,阿里、苏宁、京东等巨头也发挥其供应链优势,携手商家,协调多方资源,保障百姓消费。
(一)电商方便快捷、无需线下接触的优势
在此特殊时刻,挑战与机遇并存,电商平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优势也得到充分释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障物资供应、驰援疫区。在这次疫情中,电商建立起了供给需求的桥梁,为防疫物资的生产、通行开通绿色通道。电商平台可以直接沟通生产企业,利用自身的物流系统运送至配送中心,以最快速度配送至防疫一线地区。
2、保障民生、稳定物价。近期,在出行受限,“隔离”被视为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如何安全、快捷地购买生活用品成为不少家庭的难题。在前期物资短缺,出现有实体店哄抬物价的情况下,盒马生鲜、美团、便利蜂、各种手机APP“菜篮子”为城市居民生活必备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稳定物价提供了重要保障。
3、共享员工新模式,缓解失业风险。疫情期间,线下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受到冲击,大量员工无工可返;而在线生鲜电商生意火爆,捡货员、打包员、骑手等人手紧缺,由此出现了这种临时性的灵活用工模式——“共享员工”。记者梳理发现,输出“共享员工”的行业主要有影院、酒店、景区、餐厅、KTV等临时歇业的行业,以及一些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的中小企业;接受行业主要集中在在线生鲜电商、制造业、共享单车、物流等。“共享员工”的模式是一个新的思路,在疫情过后也是值得研究的。
(二)疫情“大考”中暴露的商家短板
疫情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幅下降,防疫措施虽然使整个城市和商场的人流量减少,对线下业务造成短期影响,但另一方面,线上客流量增加,为企业的开辟了新机遇。
但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大多数商家面临有单无货,或者有货发不出的情况,“重资产”、强大供应链模式凸显优势。“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我们的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库存都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了。接下来的两个星期的复工情况,是需要核心关注的。”洋葱集团董事长兼CEO李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大部分电商企业卖的还是库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库存不足,供应链断档:有库存的公司可以继续发货,然而也持续不了多久,面临着订单的持续增加,库存已经几近见底,但由于上游原材料厂商、生产企业尚未复工,或者还有很多地方、物流交通不畅导致无法充足库存。
2、 员工返岗问题:疫情管控期间员工的限制流动,2月中旬陆续开启复工后,很多电商公司所在的工业园、街道和居委会对于开工申请延迟批复,或者申请手续繁琐,导致员工返岗困难,进而导致了接单咨询和发货人手不足。
3、 物流问题:虽然一、二线大城市快递基本已经恢复运行,但是三四线以下的城市,由于封路导致交通中断或快递站点没有恢复运行,无法正常收发件。
二、电商应对潜在危机的风险防范,提高自身免疫力
对疫情期间能坚持营业的商家来说,最直接的就是订单爆发式增长:除夕当天,叮咚买菜的订单量同比激增超300%;盒马鲜生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的订货量达到平时的5-10倍;但同时也一定会有商家因现金流、供应链等问题而陷入经营困境,有单无货,有货发不出。最终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企业内在的健康程度,不仅是对危机快速响应与处理能力,更是企业可以长期构建的防范风险、保证自身持续健康成长能力。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能力,更进一步是物流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服务能力上。
(一) 构建完善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对于零售、电商企业,最重要的就是采购、供应商管理和物流管理。
1、 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即确保供应商按时、按质、按量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日常供应商储备,从地缘位置、产品性能、生产周期、成本等不同方面进行考量,建立良好供应商关系,以备突发事件时供应商的补充调配。
在此次疫情中,山姆会员店供应商管理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其在武汉宣布封城后,就有意识地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那里,接手了本属于高端餐饮业的部分进口牛肉货源。另一方面,因担心国际货运和物流受到疫情影响而可能延误,山姆又着手安排从澳洲空运,从而将配送时间压缩到1周左右。山姆空运的首批100吨牛肉于2月26日到港,并陆续运往全国各地门店,更重要的是,这批商品的终端价格并没有受到影响。除了生鲜,疫情期间消毒、防护用品销量猛增,山姆前后联系了数十个供货商,新增了多款疫情防护商品,用以满足会员所需。山姆1月份消毒除菌类商品的销售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4倍。
2、 物流、配送能力正在拉开差距:在疫情导致的抢购潮中,那些后端供应链、配送服务更完善的平台凸显出竞争优势。而那些原本面向餐厅、酒店、企业食堂等B端服务的企业也灵活调整,比如此前覆盖200多万家餐饮商户配送的美菜,加大了C端配送。1月29日,美菜将供应餐厅的菜品开放给了个人用户下单。
在普通时间,供应链是基础保障,很难引起足够重视;但在困难时期,谁能拿下供应链,谁就能保证充足的货源。
(二) 加速行业资源整合
中小电商生存能力弱,能够向京东、阿里这样的巨头靠拢,形成系统化、联合化的大电商网络,有利于扩展电商网络覆盖的区域,甚至向国外发展,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抗风险能力;
(三) 人力储备
线上订单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人员的高效管理,尤其是能否迅速采用灵活用工等模式补充人力,快速响应消费需求是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
(四) 加强社交电商模式的培育
疫情期间,线下实体零售暂时搁浅。天猫、京东、寺库以及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等在疫情特殊时期成为商家与消费者继续保持互动的重要端口,众多消费者愿意花更多时间通过各种直播和流媒体了解美妆、保健等知识,这将是未来更多产品销售的基础。天猫“三只松鼠旗舰店”等商家,早早通过“专属客服”向宅在家中的会员发送新冠肺炎防护知识、客户关怀信息等,
三、总结
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已经让不少国人度过了长达一个来月的隔离生活,人们诸多的新型消费习惯将在无形中得到培养,也为电商带来预期之外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减少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为预期的下一个增长点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刘秋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张璇、胡林果,《疫情期间的“共享员工”,是权宜之计还是未来趋势?》,新华网,2020-03-02
[3]王文晔,《欧莱雅中国总裁费博瑞: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中国电商发展》,中国网,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