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习惯孕育行动,行动孕育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为和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好习惯能使他终生受益,坏习惯会使人误入歧途。良好行为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他们未来的生活非常重要。正如海外教育家骆家辉所说:"幼儿们不学习规则。他们总是忘记规则。但一旦习惯养成成功,就不需要记住。"因此,教师应在幼儿时期对他们进行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和方向的教育。对于一些幼儿的不良行为,需要老师及时纠正。总之,每一步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制定科学智能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正确行为。
1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1 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其身体健康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卫生、饮食和睡眠的习惯,包括保持身体和衣服清洁。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玩耍时,年幼的孩子经常会污染自己的身体和衣服。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教会他们清洁卫生,维护他们的健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扔玩具和垃圾,这对他们的健康有害,并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老师应该教孩子玩完后有意识地收拾玩具,学会如何把玩具放在玩具筐里,不要随地乱扔或随地吐痰,饭前洗手可以有效减少细菌,保持健康。老师和家长应该教孩子七步洗手法,以进一步减少他们生病的机会。
1.2 良好品德习惯保证其心理和素质健康
幼儿的道德习惯包括言语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意味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说粗俗的话或脏话。如今,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许多幼儿形成了说话粗鲁、用词不文明的坏习惯,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童年培养其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要打断别人,犯错误要道歉等等。目前,一些幼儿由老人照顾,往往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在日常生活或网络环境中,他们会养成很多坏习惯。在这方面,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幼儿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必须及时改掉坏习惯。
1.3 良好学习习惯保证其终身学习能力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成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灌输主要来自培养学习信心和形成诚实的学习技能,自律、遵守学校纪律等。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注意使幼儿能够以自律和纪律的精神接受教育。
2 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2.1 要做好表率
在童年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但识别错误和矛盾的能力很弱,幼儿对世界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成年人的模仿。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幼儿园,教育者是孩子的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起到带头作用,要注意一些细节。例如,有些父母不喜欢吃胡萝卜。他们吃饭时经常丢弃胡萝卜。孩子在幼儿园吃饭时,可能向父母学习扔掉吃胡萝卜。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经常会说些年少时容易重现的脏话。因此,他们应该重视避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教师也应树立健康行为的榜样。例如,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必须保持友好的态度,耐心注意学生的言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这种行为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并在与朋友的交流中保持友好和耐心的态度。此外,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例如,家长可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幼儿一起工作,与学生分享阅读经验,培养学生无意识的主动性,愿意学习并向学生灌输良好的阅读技能。
2.2 优化教育环境
关于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孟母三迁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个重要论据,现代理论也被视为一个与环境心理学相关的问题得到了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教育案例证实,环境在塑造幼儿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前进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行为,消极的环境很容易导致腐朽。就此而言,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要注意创造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能力。进入幼儿园的学生自我意识不强,教师必须结合日常生活创造条件,灌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为晨练、上课、进餐、活动自由等设置明确的时间指标,让学生逐渐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自觉调整行为,形成行为模式和支持,并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可以设计诸如轮流值班和引导学生清洁桌椅、整理书籍和玩具等坚持良好的值日习惯、以及教育学生热爱工作,服务他人,保持健康行为。
2.3 强调激励引导
幼儿的身心发展非常缓慢,需要外部的支持、引导和鼓励。一些老师在规范幼儿的行为时,对学生的情绪只是粗鲁、挑剔和漠不关心,使他们受到情绪的影响,很难认同行为习惯,失去有意识地约束自己行为的动机。鉴于此,在教育和指导中,教师应强调认可和鼓励的重要性,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并及时表扬,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对积极行为的认可,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创新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承认他们的观点,树立学生信心,加强对学生行为的主动学习;还有在引导学生铺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把手、动作、示范,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体验叠被子、整理床等并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认可,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快乐,增强他们独立控制自己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2.4 强调家园合作,巩固幼儿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在学前教育体系中,教师不应该排斥家长,而应该在家里积极合作,建立合作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与家人合作,让家长了解其含义、内容和要求,让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正确安排幼儿在家中的行为,确保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加强;此外,鼓励家长共同研究制定教育方案,及时反映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家庭困难或养育幼儿的丰富经验,通过家园共育,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可以逐步实现团结、协调和统一通过职业指导,幼儿教师为学生制定行为准则并确定他们的习惯;另一方面,家长利用家庭环境积极强化学生行为,以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能力,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幼儿教师要优化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行为习惯;发展科学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自我行为的形成,重点是促进和加强幼儿行为技能教育,对幼儿进行最佳做法教育;促进家庭合作,加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白雪峰.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0(34):161-162.
[2] 于明. 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探讨[J]. 南北桥,2020(5):150.
[3] 杨抒. 简述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的培养[J]. 中外交流,2020,28(1):70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