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各地区乡村发展明确方向和提供动力。各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多个角度出发,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增强农村土地整治意识,不断创新农村发展方式,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及生活环境做好优化,保障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1.1缺少统一组织管理形式
针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而言,具备较强的系统性,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主要有农田、水利、道路以及林地等,需要建设多种配套设施,如草业以及电力等。由于以上工作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开展和落实,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独立性较强,且对应的政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需分别开展整治工作。而在此种背景下,各部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过程中,互相之间存在较强的制约性,涉及到的利益方较多,很多工作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及配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很难做到统筹兼顾。
1.2没有尊重农村群众的意愿
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人口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需要将农村群众引入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农村的居民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拥有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表达意见或者建议。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时,政府部门的领导应耐心倾听农村居民的诉求,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并加强与项目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性。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政府部门的主导性过强,在没有询问百姓意见的情况下,私自与开发商协调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土地资源利用严重违背农村居民的个人意愿,甚至出现强拆的情况,不仅打消农村居民的积极性,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3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时,会涉及到村庄、农田及道路等问题,在不同的作业环节容易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农田道路整治工作时,过于重视便利性,缺少对农田完整性的考虑,导致原有的农田成为面积较小的若干块,农田环境出现碎化状态。针对农村水资源开展整治工作时,为了实现高效灌溉的目标,出现过分挖建沟渠的现象,不仅破坏了农田的生态原貌,还导致生物种类变少。而进行林地整治时,过于关注满足耕地需求,过度的砍伐使得林地涵养水源及防风固沙的作用难以体现。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应避免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增强开发商、政府部门及农村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打造宜居的农村环境。
2.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土地整治水平的有效对策
2.1构建科学的统一组织管理形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时,应该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平台,其他部门做好配合,同时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明确不同利益方的职能及责任,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履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离不开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组建相应的监督机构,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除此之外,各部门应该做好相互交流,结合实际情况和基本需求,编制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减少各项工作落实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鼓励当地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保证资金的充足,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2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度
在多数农村地区,土地整治工作通常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与专业的机构进行合作,完成工程项目设计、规划、施工及建立等工作,农村群众的参与环节较少。在以上工作落实过程中,应将农村居民作为收益的主体,重视农村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及参与权,无论哪项工作均需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为了提高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应该提高群众参与度,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整治工作前期规划制定时在农村进行公告,召开相关会议,与村委会等配合告知农民群众土地整治的计划,积极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考虑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治规划。在整治工作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可使项目实施顺利,让农民群众参与,行使其监督权可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减小安全隐患,在后期的管护阶段做到管护主体不缺位,提高整治工程的利用效率。
2.3提高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土地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目的,着重于大面积平整土地、硬化沟渠和田间道路,这一做法却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无视生态效益,需要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考虑,土地整治工作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要同步进行,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因此,在农村土地整治中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注意保护环境,打造农村良好生态宜居环境。
2.4加强农村土地整治与文化建设 的深度融合
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推动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整治+文化建设”既是通过土地整治活动来完善农村的基础、环境和人文活动设施,以此来助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改进“三生”空间建设,又是通过实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的建设,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生活美、精神美、人文美的乡村,打造具有优良乡风文明的山水田园农村。
结语: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两者具有很好的目标一致性和内容衔接性。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肩负着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使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村土地整治现存的问题,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科学意义,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晓虎.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8):2.
[2]代凡凡,赵小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治理存在问题与建议[J].南方农机,2018,4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