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中央重要会议精神,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既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重视农村经济建设,也需要从基层探索有效政治传播的合 理性。村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单位,有效政治传播是党组织实现乡 村振兴的总抓手,只有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政治传播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 用,才能牢固农民群众对国家政治信息的认同,切实保障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一、村级党组织扮演好“三重角色”
政治信息是政治传播的核心载体,政治传播的有效性依赖于政治信息传播的 顺畅性和准确性。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确保政治传播有效性,村级党 组织作为政治传播的主体,承担着确保政治信息科学性的重要职责,势必要扮演 好政治信息产生的“驱动力”、 政治信息筛选的“把关人”、 政治信息发布的“下 行者”三重角色。
(一) 扮演好政治信息产生的“驱动力”角色
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村级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
织,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的原则。一方面,增强有效政治传播的民主性。村级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竭力 团结农民群众投身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走访、调查、开展群众访谈,了解农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现实情况,并定期对农民群众的意见和 要求进行整合和分析,提升政治信息筛选和传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提升有效 政治传播的科学性。村级党组织作为拥有群众基础的乡村精英组织,要提高村党 员和村干部自身政治认知和参与水平,树立理性传播理念,在政治活动中理性开 展政治动员与民情疏通工作; 通过专题讨论解读国事国情,在同农民群众传递村 政村务过程中深化党群对话协商,合理有据解决党群矛盾冲突,实现党群利益和 国家政治信息整合。村级党组织只有强化“三治”实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才能 避免党员干部越权、滥用职权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政治传 播工作的积极性,为党在乡村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 扮演好政治信息甄别和选择的“把关人”角色
以“实事求是”为衡量标准。5G 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的极速发展,信息爆 炸趋势愈演愈烈,特别是在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大量冗余信息充斥其中,村 级党组织的信息“把关人”角色至关重要。第一,村级党组织要树立大局意识和 服务意识,克服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不规范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和纯洁性,培养训练有素的党员和干部组织,对国情国政、会议精神等可利用的 政治信息进行认知和收集,同时要迅速地反应能力,及时有效辨别“媒体措辞” 与客观存在,实事求是地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提取、凝练,确保政治传播 程序规范、组织成员行为规范。第二,村级党组织在有效甄别政治信息的基础上, 还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政治信息进行传播。国家政策具有普遍性和导向性,村级 党组织要依据乡村风俗、文化、民情等具体情况,结合乡村治理的特定信息环境, 灵活地对政治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避免政治信息单向线性传播的弊端,提高政 治信息的适应性。第三,村级党组织要警惕非正式传播关系的出现。农民群众接 收政治信息的信息源具有不确定性和无序性,呈现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村级 党组织要开辟合法官方渠道,确保政治信息的权威性。同时,要做好相关法律法 规,对组织内部的“道德失范”行为主体依情节严重依法惩处,对实事求是传播 政治信息的主体进行恰当的经济奖励和政治待遇; 对弄虚作假阻碍政治传播顺利 进行的主体,追究其相关责任。
(三) 扮演好政治信息发布的“下行者”角色
以“自下而上、内外契合”为落实原则。政治信息经由产生、加工、提炼、选择等环节成功实现政治传播的导入与输出,但政治信息必须要有互动,才能实 现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农民群众作为政治传播受众,必然要对政治信息做出适当 的反馈,在接收反馈的过程中,村级党组织成为政治信息受众,农民群众成为信 息源,政治传播过程呈现自下而上的逻辑范式。第一,村级党组织立足自身建设, 加强外部监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政治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在线反馈 平台,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实行在线反馈信息,并进行全方位、全程化检测、 跟踪和动态管理。第二,村级党组织要培养自身政治认知意识,及时、有效征集 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深化农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严禁利用手中权力剥夺农民 群众的话语权和知情权。第三,村级党组织要健全和完善信访、上访工作体制机 制,一方面保证信访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重视并听取农民群众的合理意见, 虚心接受农民群众针对政治信息的不满、愤慨而提出的种种问题; 另一方面选拔 聘用信访员,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发现并捕捉意见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并加 以整合上下层信息,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政治信息满意度调查。
二、规范政治传播渠道,创新政治传播体系
传播渠道是行为主体和信息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乡村政治传播过 程中,传播渠道是政治信息传递、接收、落实、反馈、监督的重要平台,传播渠 道的畅通性是实现政治传播机制合理运转、发挥政治传播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一) 扫除信息传播障碍
中国政治信息传播呈现鲜明的单向线性、自上而下性特征,为确保政治传播 的畅通性,需要提出有效对策扫除政治传播阻碍,确保政治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 性,实现政治传播双向互动,形成良好的党群关系。首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缩小数字鸿沟。村级党组织积极公开乡村政务信息,及时发布突发性事件和国家 相关配套措施,合法合理公开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以“公开、透明” 为原则,消减农民群众政治信息赤字障碍。其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党群 信任度。利用村务宣传栏、广播实事求是宣传村级党组织“为民利民”事迹、党 群诚信承诺落实效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治理事务中营造诚信环 境和信用风气,增强党组织、党员和农民群众互信意识。最后,建立监管机构, 施行干预机制。乡村监管机构作为村级党组织和农民群众之外的第三组织,要根 据国情国政,有针对性地合理把控政治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流向; 及时制止并上报村级党组织“利己化”行为,避免政治信息因利益倾向失真、失效; 有效监管党群工作中越级越层、滥用职权等手段。只有扫除和厘清乡村政治信息 传播障碍,才能优化政治传播渠道,提高政治传播有效信息量。
(二)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政治传播体系
我国政治传播体系面临传播结构单向化困境,要加强党领导的传播主渠道建
设,拓宽大众媒介传播渠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传播体系。首先,加强政治信 息传播主渠道建设。加大以村民大会为主要形式的会议传播的组织规模和频率, 党组织与农民群众零距离交流,抓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议程设置引导,及 时回答农民群众咨询的问题,较快处理急迫问题,有效接收落实反馈问题。此外, 要合理利用乡村“宣传栏”、 “黑板报”、 “墙体标语口号”等书面化传播渠道, 根据乡村特色丰富和优化国情国政决策,增加村政村务政治信息,增加乡村先进 典型人物政治参与行为事迹,促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政治动员,提升农民群众政 治信息认知和政治传播认同感。其次,拓宽大众媒介传播渠道。要利用宣传和教 育途径,向农民群众普及新兴大众媒介和互联网相关知识,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媒 体的感应和认知,积极试点“支部建在网上”, 主动与国家党媒和各级官方媒体 互动,整合上下层政治信息,扩大政治信息在农民群众生活和国家政治领域的传 播密度和频率。最后,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平台,关注最新的党 群意见动态,村级党组织与农民群众平等沟通、及时交流,在关键时刻发布准确、 权威的政治信息,形成对媒体事件的权威引导,形成党群与大众媒介相互呼应的 舆论效用。
三、培养农民群众政治敏感度
乡村振兴进程中,政治传播受众是农民群众,由于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 较低、政治参与意识较弱,难以保证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势必要提高 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培养农民群众政治敏感度。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群众只有腰包鼓了,生活好了, 才有时 间和精力思考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的事。要根据乡村现实情况优化生产结构,深 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广新发展理念,丰富农民群众赚钱手段; 村级党组织和政府 适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制定经济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城镇企业参与乡村经济 建设; 增加农业补贴力度和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升级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实现政治传播有效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是关键。 现阶段,农民群众已经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基层政治事务作为保障自身合法 权益、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动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政 治素养。要积极完善农民群众政治参与民主机制,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各项规定,满足农民群众合理的政治诉求,加强村政村务决策管理主动性; 对基 本民主权利抱有敬畏感和神圣感,强化政治参与责任观; 了解并参与村委会运行 程序,为乡村治理献计献策; 鼓励农民群众自愿参与政治生活,树立政治权利意 识和乡村治理主人翁意识,增强政治自觉。
第三,教育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提升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 首先,党和政府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普及并树立“终生 学习”的教育理念,引导农民群众用文化知识武装思想,掌握劳动技能,增强政 治信息理解能力和政治生活认同感; 其次,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塑造, 建立文娱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提高其文明修养和心灵素养; 最后,完善乡村各项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政 治传播方式和手段,保证农民群众政治信息接收时效,巩固党群良好工作作风。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离不开党和农民群众的有效互动。村级党组织作为中国 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单位,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功能,以农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政治信息产生、筛选、传播过程的科学性和 民主性。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政治传播信息体系,竭力降低不规范政治信息对政治 传播的干扰,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政治传播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了党 群共识,为实现乡村有效政治传播奠定了党群基础,确保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效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 要[M]. 人民出版社 , , 2021
[2]荆学民, 赵洁. 特质与效能: 中国政党政治基础上的政治传播析论[J]. 学术 界,2019(12):15-26.
[3]王仕勇.政治传播的新挑战与新对策[J].前线,2020(10):8- 11.
[4]刘 忱 . 党 的领 导 是 实 施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的 根 本 保证 [J]. 中 国领 导 科 学,2020(06):95-97.
姓名:乔爽,1996年,女,山西省太原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