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点、核心环节所在,其直接服务于环境管理及决策制定,通过环境监测所得数据的利用,才能为环保部门相关环保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环保工作开展时至关重要的就是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一旦监测数据存在丝毫偏差现象,都可能会给环保工作成效造成严重影响,产生巨大经济损失。所以,必须要在环境监测方面提高重视程度,通过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数据合理性检验方式方法的探寻,为监测数据真实性提供保障,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切实提升。
一、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数据的合理性检验方法
(一)定性检验
借助组合浓度形式能够表示水质指标,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水质中不同水质代表物进行检验,有水质指标代表物之称[1]。水质指标代表物能用于物质构成方面相关水质指标上定性关系的表示,检验定性关系时,针对水质指标物质构成关系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各项水质监测数据,为监测结果准确、合理提供保障。
(二)组合检验
时间及环境、指标关系检验等都属于组合检验方式所包含的内容,此类检验方法能够分析并检验水质指标,在选择单一检验方式应用的情况下,很难全面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验过程,需选择多种检验方式应用,确保综合性检验水质。在综合检验环节,一旦发现某一检验数据存在不正常现象,能借助其他方面的检验来进一步分析、判断数据合理性。
(三)水质浓度变化检验
定性判断相邻浓度变化情况,之后对比监测数据和以往数据,在对比过程发现所得数据结果与以往数据存在较大偏差或有一定偏差存在时,表示数据存在问题;立足样品整体状态方面进行分析,监测数据存在变化属于一种正常状态,是对具体水质变化情况的反映,而该种变化能够验证水质时段变化,其本质所在就是检验相邻水质浓度变化。
(四)阴阳离子平衡检验
检验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数据合理性时,可依托电中性平衡原理,即对比监测结果实际理论值,同时注意实验数据误差范围的合理控制,为监测数据合理性及科学性提供保障。在监测数据和实际理论值偏差比规定误差范围要大的情况下,表示监测结果有问题存在[2]。因此,监测样品水质时,应以误差范围为依据,合理评估监测数据,为获得合理效果、监测数据有效性等提供保障。
(五)含氧化物检验
水质样品含有机数量多少的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化学需氧量及生化需氧量等指数,对于水样溶液中的一些还原性物质来说,如亚硫酸盐等,都能使高猛酸盐含量被消化,所以含氧化物检验过程,应以上述特征为依据,对监测水样品受污染情况进行判断。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条件下,使这些还原性物质受污染程度得以充分反映的一个指数就是化学需氧量。
二、水质样品监测误差种类分析
以检测操作流程为依据,具体有监测前及监测时、监测后误差之分,以监测数据精准度为依据,又有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之分。仪器设备不同的情况下,受设备性能、使用时间及仪器正常使用寿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会给监测数据准确度造成影响,多数绝对误差通常都是以监测环境设备因素为主要来源。以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为依据,有偶然、准确、不准确误差之分,其中无法避免的误差为偶然误差,而大部分受人为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误差为准确误差及不准确误差,此类误差能够得到有效避免和纠正,基于上述因素分析能够明确的是,监测数据出现误差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为误差[3]。
三、监测数据合理性的保障措施
(一)规范操作过程和质量把控
首先,采样工作开展时,要为采样点位置的合理性提供保障,可借助定位仪器的正确应用,保障合适采样点的选取。与此同时,采样环节应注意混合物的采取,对于采样仪器中沉淀的物质来说,避免出现搅拌行为,如果采集样品中有沉淀固体存在,必须要分离采样品[4]。其次,完成采集工作后,注意采集时间、地点、项目类型、采集人员的及时记录,并将认真标记工作做好;现场监测记录开展时,应注意现场采集相关信息及现象的时刻记录,同时将对应现场检测记录表做好。
(二)完善水质监测的设备配备
要想为监测数据合理性、监测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监测部门要高度重视先进监测仪器设备的引进,基于高精度测量设备的应用监测水质样品,能使设备方面缺陷造成的监测数据误差问题有效避免或降低误差发生概率;与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并维护监测设备,通过专业人士的邀请来检查监测设备,基于监测设备性能、状态、使用情况的检查,针对性维护监测设备。因监测设备经常接触水质物体,所以设备污染情况或侵蚀情况极有可能会出现,因此必须要重视设备保养工作的积极开展,使设备损耗有效降低的同时,为设备正常应用、使用寿命不断延长提供保障。
(三)实验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
要想为监测数据合理性提供保障,具体开展监测实验时,应注意详细检查及记录工作的积极开展,为实验过程的实验用水质量、实验用水样品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等提供保障[5]。实验分析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应以灵敏度高、使用性能强、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方法为主,加之详细记录实验仪器温度及使用情况,之后对试验环境能否满足存放仪器设备要求进行判断,达到实验过程有效控制的目的;完成监测工作的情况下,要合理回收样品,为样品较高回收率提供保障。
(四)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能力
选聘实验监测人员的过程中,应以专业人员为主,原因在于专业人员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水质样品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基本保障。与此同时,还应该以实际工作需求和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为依据,开展对应培训活动,加之员工工作惩罚机制的制定,为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提供促进作用,使员工操作过程的行为得到切实规范,促进环境样品水质监测工作高效、高质完成的同时,从根本上保障监测数据合理性。
结束语:
为推动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在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基于监测数据合理性检验方法的应用,加之监测过程的各种保障手段应用,全方面控制水质监测工作质量,为监测数据合理性提供全面保障的同时,确保以可靠数据为依据,推动环保工作实效性的最大化发挥,进而借助监测数据价值和作用的发挥,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兵. 探讨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数据的合理性检验方法[J]. 环境与发展,2019,31(5):178,180.
[2]董伟珉. 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数据的合理性检验初探[J]. 智能城市,2018,4(8):117-118.
[3]贾怡平. 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数据的合理性检验[J]. 环境与发展,2018,30(8):152,154.
[4]徐志韬. 环境样品水质监测数据合理性检验及对策[J]. 环境与发展,2018,30(7):147,149.
[5]陈琦,梁斌. 环境水质样品监测数据的合理性检验及相关性研究关键要点[J]. 数码设计(下),2020,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