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关键技术
柏林 马建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柏林 马建新,.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关键技术[J]. 电网技术研究,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458.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智能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新一代发展方向,逐步成为电力行业的关注焦点。智能电网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能源管理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监测、调控和管理,为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供电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将深入探讨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关键技术,期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 智能电网;电力设计;关键技术
DOI:10.12721/ccn.2024.157458
基金资助:

引言:

智能电网电力设计关键技术涉及新能源接入、智能监控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等方面,电力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深入探讨智能电网电力设计关键技术对于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具有高度智能化。智能电网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通过智能感知、智能监控和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电网能够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自动调节发电、输电和配电等环节,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智能电网具有高度互联互通性。智能电网通过建立信息化的通信网络,实现了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这种高度互联互通性使得智能电网能够实现分布式能源接入、灵活调度和智能配电,为多能源互联互通、能源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能电网具有高度可持续性。智能电网则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倡节能减排,实现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智能电网电力设计目标与要求

在智能电网电力设计中,明确的设计目标与要求是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以下是智能电网电力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智能电网的设计目标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电力系统需要具备智能感知、智能监控和智能控制等功能,能够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自动识别故障并进行快速响应,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智能电网的设计要求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作为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设施,必须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智能电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和稳定性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手段,确保电力系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仍能够保持稳定运行。

三、智能电网电力设计关键技术

(一)新能源接入技术

1.分布式能源接入

分布式能源接入改变了传统集中式发电的模式,将电力生产从中心化的发电厂转移到了用户端或电力系统的边缘。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分布式能源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等,自行发电并将多余的电力供给电网,实现自给自足或与电网进行双向能量交换。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传输损耗,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它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能源选择和控制权,促进了能源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2.可再生能源接入

智能电网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转换技术和智能电力管理技术,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到电力系统中,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利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还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路径。可再生能源接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智能电网向着清洁、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智能电网监控与控制技术

1.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在智能电网中,大量的数据需要被采集、传输和处理,以支持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数据采集技术涉及到各种传感器、仪表和监测设备的应用,用于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各项参数,如电压、电流、频率、功率等。这些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或监控中心,然后经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从而得到电力系统运行的状态信息、故障预警、优化调度等结果。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关键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以支持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决策[1]

2.智能感知与监测技术

智能感知与监测技术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测和感知。通过部署在电力系统各个关键节点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各种电力参数、设备状态和环境信息,如电压、电流、温度、湿度等。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以获取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设备健康状况、故障预警等信息,为智能电网的运行提供实时监测和智能化决策支持。智能感知与监测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使运维人员能够远程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

智能电网监控与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优化方法,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调节和优化控制,以适应电力系统运行环境的变化和电力需求的波动。通过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负荷需求,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可以对发电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调节,以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对能源的调度和优化配置,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技术

1.智能防护与安全控制技术

在智能电网电力设计中,智能防护与安全控制技术是通过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保护装置和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对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和快速安全控制,以防止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事故,保障供电的安全可靠。智能防护与安全控制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各种参数,如电压、电流、频率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电压过高、电流过载等,就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此外,智能防护与安全控制技术还可以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快速控制和调节,以防止故障扩大或事故发生,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2]

2.智能电力负载调节技术

智能电力负载调节技术旨在实现对电力系统负载的智能化调节,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智能电力负载调节技术主要包括对负载的实时监测、负载预测、负载均衡和负载优化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实时监测负载情况,系统可以了解负载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及时进行负载预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载变化情况。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对电力系统中的各个负载进行合理分配和调节,实现负载均衡,避免负载过载或不均衡造成的电力系统故障。此外,智能电力负载调节技术还可以结合实时电价和能源市场情况,进行负载优化调度,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3]。智能电力负载调节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负载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调节,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运行效率。通过合理的负载调节,可以避免负载过载、滞后和不平衡等问题,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智能电力负载调节技术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电力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提高电力系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电力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能源接入技术、智能监控与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技术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智能电网电力设计的原理与要求,为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期望本文的深入探讨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江源.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研究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 (01): 66-68.

[2]罗奋康. 智能电网电力设计探讨 [J]. 通讯世界, 2019, 26 (05): 158-159.

[3]杨延昊.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调度系统设计研究 [J].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9, 35 (09): 7-11.

作者简介:柏林,1987年9月,男,汉,山西省太原市,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电力方面。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