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及治理路径
赵海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海帅,. 水利工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及治理路径[J]. 水土保持与应用,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5.
摘要:
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会导致土壤退化、土地资源受损等问题,甚至会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土流失防治放在首位,不仅是为了保障农业发展,同时也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土保持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DOI:10.12721/ccn.2021.157015
基金资助:

一、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特征

(一)分布区域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很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范围不断扩大,可能从山区逐渐蔓延到平原或从农村逐渐延伸到城市,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还会对工业、林业等产业造成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具有分布广、扩散快的特点。

(二)强度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在不断提升,集中性的机械挖采和排弃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不断恶化,使土壤强度迅速下降,并不断侵蚀周边区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强度不断增加,造成大范围且十分严重的危害。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建设区、淹没区、移民安置区等区域造成影响,原有植被被破坏,导致大面积的地面裸露,从而引发水土流失。

(三)工程影响

水利工程往往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涉及大量工程内容,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会增加工程成本。此外,水利工程的施工线路较长,地形地貌复杂,导致水土流失类型多样,防治难度较大。

二、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破坏植被

在水利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机械设备挖掘地面表层。在开展水利作业的过程中,会对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的植被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在表层土壤的挖掘工作中,为了避免表层地面被严重破坏,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措施加固地基。否则,在极端恶劣的天气环境,如暴雨等,雨水冲刷挖掘的施工现场,就会带走大量的泥土,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给水利工程的开展带来影响,也会对周边的水体造成影响。

(二)临时占地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烦琐、内容较多、工期较长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较多的设备、施工人员,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通常在施工场所周围搭建临时的生活区,作为施工阶段临时居住的宿舍,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需要对临时居所的相关设施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结束某一阶段的施工作业后,需要及时拆除临时居住场地,避免对周边环境的生态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建设临时居所时,由于施工填土的操作过于频繁,会对该区域土层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于这片区域的土地稳定性进行加固,避免受到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破坏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开展水土保持工程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施工人员需要及时拆除临时搭建的生活场所再进行加固。

(三)水利工程设计多样化

水利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烦琐、内容较多的项目,在设计水利工程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农田、港口、环境、防洪等项目,就很容易出现多样化的水土流失问题,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不同的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的类型也各不相同,会承受一定重力作用和水力作用,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进而引发塌方、山体滑坡、洪水、泥石流等现象,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制约因素

(一)技术落后

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问题,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技术创新,明确技术标准,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设计要求。若技术落后、规范不全,则会影响生态环境。我国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等,不利于治理效果的提升。

(二)施工原因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受主体工程、土石料场、道路修建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塌陷、压占等问题,导致地表植被、原始地貌被破坏,进而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引发水土流失问题。水利工程的工期较长,建设过程中工地会聚集大量工人,其生产生活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此外,土方段施工时路段挖方量比较大,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运输难度较大,所以会采取弃渣处理的方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四、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要点

(一)高度重视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施工单位要加强治理工作,及时整治现场环境。首先,要对各种垃圾、废土、废料等及时清理,从根源入手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其次,施工结束后应尽快拆除临时建筑,处理硬化地面,如果施工前采取了压实处理措施,在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深翻、复耕处理,恢复土地生产能力,从而提升抗侵蚀能力。

(二)及时补救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破坏部分区域的地表植被,针对这种情况应强化施工单位的水土流失治理能力,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及时进行补救处理,尽可能的减少水土流失或避免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如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设施,可避免滑坡、泥石流等问题;土层作业过程中要加强坡面治理工作,提升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三)因地制宜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点状或线状2种水土流失问题,治理过程中应先综合评价土层结构,然后因地制宜的采取治理措施,开展各种水土保持活动。如大力推广科学化的水土保持方案、加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间的相互结合。治理过程中要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加大地表植被的覆盖面积,提升抗侵蚀能力,优化改进地表生态环境。

五、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路径

(一)生态防护

生态防护就是采取造林种草、提升植被覆盖率等生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区域植被缺失,生态防护措施可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采取工程防护措施,还要配合生态防护措施,结合当地的生态情况合理规划,采取动态化监督预防措施,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的同时优化生态环境。种植根系比较发达的树种或具有较强抗涝能力的草系植物,提高土壤表层植被覆盖率,拦截大量泥沙。

(二)工程防护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可采取工程防护措施。此类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促进水土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施工过程中建设排水沟、采取护坡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建设挡土墙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弃土区迎水面设置截水沟,背面设置临时排水沟,对坡地进行合理的地形整理可引导废弃水进入河道,缓解水力侵蚀问题。此外,要重视沟道坝系、坡面水系等工程建设,因为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材料,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就地取材,就地取材时应该重视区域开采的平衡性,杜绝过度开采。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生态、环保的基础建设,提高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合理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利工程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优势,确保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凯.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探析[J].企业文化,2019(6):132.

[2]李晓梅.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分析[J].城镇建设,2020(4):126.

[3]赵井华.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路径分析[J].生态学报,2020(56):120-12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