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
刘中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中正,. 浅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673.
摘要: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乡村振兴需要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新型城镇化又可以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本文概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系和内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673
基金资助: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统筹乡村和城镇的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能够扩大内需,通过城镇化激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刺激投资需求,统筹工业和农业的互动发展,加快农业剩余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及协调发展内涵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有效聚集生产要素,并通过扩散效应与辐射效应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支持,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基本条件。

(2)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在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应注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新型城镇化为托底,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水平[1]。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是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阈值内,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以安全发展为保障,通过城乡间的相互配合,强调以人为核心,促进城乡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新型工农、城乡、产业关系。

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实现城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相对均衡。抓好城市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经济持续下行、积极扩大内需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载体。在我国推进城市超前发展特别是大城市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城市与乡村发展脱节、工业快速壮大及对农业带动作用减弱的风险。快速城镇化的消极后果是导致城乡关系的失衡且引发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停滞,因此,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重构新型城乡关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城乡关系又逐步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其重点任务是持续巩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成效并更加注重城乡功能的一盘棋发挥,以不断消除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通过城乡融合,形成资源要素优化的利益共同体[2]

(3)提速更加高质量更为发育充分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镇化已迈入发展中后期,虽然全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较为迅速,但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我国的城镇化还呈现出明显的重速度轻质量,城镇化转型回应不足的特点。这些发展梗阻都必须通过深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来加以解决。

3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与人口老龄化双重挑战下,应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健康安全的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遏制耕地日趋减少趋势,引进现代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3]。保障居民健康安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控制传染病源头。强化居民自身安全意识与素质,增强自救互救能力,重视基层建设,尤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加强公共安全治理。

(2)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源质量和环境容量,其对城乡协调发展进程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和秸秆的使用和处理问题作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城镇规模扩张应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以清洁新能源逐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试验并有序推行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联动旧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加快城市更新速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构建敞开式城市生态空间,在城镇中设立绿廊,建立高质量生态系统。

(3)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资源约束的困境,应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破局的关键。农业正处于集约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应依据区域人文地理差异,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将数字技术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持续性动能,构建数字产业体系[5]。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应用物联网技术保证农业生产设施的数据获取时效性与准确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农业。

参考文献:

[1] 冯丹萌, 孙鸣凤. 国际视角下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8): 29-36.

[2] 卓玛草.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J]. 经济学家, 2019(1): 104-112.

[3] 刘灵辉, 王科宇.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性住房问题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1-19.

[4] 赵朋, 胡宜挺.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新疆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 41(3): 385-395.

[5] 刘云中, 杨继瑞. “十四五”规划笔谈: 新型城镇化与高效特色农业发展[J].西部论坛, 2021(3): 54-6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