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在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提升学历层次不占优势的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全局意识不强,部分理解有偏差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环境中,虽然所有高职院校对学生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从现状而言,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还有待提升,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多强调提高其专业技能,并没有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给予同样的重视。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仍有一部分高职学校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注重创业行为的开展,而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片面的理解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本人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它并不等同于创业教育。因此,创新创教育不应该是单一地为培养出个别企业家或着是为了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而服务,它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多元化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应该贯穿于高职教育体系的始终,全过程融入各类专业教育当中。虽然,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类的课程,可是这些课程的性质都属于通识课程、校本课程,这类创新创业课程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但在培养具备某一方面专业优势和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就缺乏了特定专业知识体系的支撑。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地将双创教育简单地穿插于已有的专业知识教学中,且理论授课和实践实训之间也存在脱节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逐层递进的特性。
此外,在部分高职院校中,专职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老师数量不多,辅导员或其他行政兼课老师占比较大。老师们一直都在学校单纯地从事教育工作,实际行业工作经验几乎没有,有创业经历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不可避免出现了一种情况,老师们在授课中多是理论,即使结合了各类案例分析,也很难让学生们接受到最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
二、“教学竞创”四维融合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业能力,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硬本领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硬本领是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是通过课堂上的“教授+学习”所获得;软实力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创新教育”来培养和提升。
(一)依托专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硬本领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应该是两条平行线的关系,更不是互为补充的作用,两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各方面出发进行全面融合,确立目标之后制定方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需要贯穿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万金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不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培养不出在各自专业领域立独占鳌头的创业家。
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想要有效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离不开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教师更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他们能第一时间抓住机会研究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创新实践,这是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大力度鼓励创新创业的教师以自生专业为依托进行创业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科前沿理论实践与专业教育融合行探索,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且直接反馈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开展。
扩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搭建高质量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锻炼创新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痛点,启发创新思路。
(二)依靠创新创业类竞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
借助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平台,可以很好地激发高职学生对于专业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挑战性,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创新主动性,同时保持长时间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可以根据比赛的过程或者结果不断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步提升高职学院学生的比赛成绩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首先,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竞赛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宣传途径和获奖奖励力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比赛动机和创业动力。其次,将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让高职学生在常规的学习中就可以接触到相关竞赛所需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创新思路,以比赛流程为参照进行项目化任务训练,为今后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教学竞创”四维融合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依托专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融合,扎实专业知识学习,扩展第二课堂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硬本领;依靠创新创业类竞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程利敏,陈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宏观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6-48.
[2]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7):75-81.
[3]辛华 , 韩婧怡 , 徐晶 . 关于完善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3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