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时期是儿童成长、发展以及形成社会认知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儿童自身行为品质的正确养成。要确保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就需要重视以及做好家庭教育。学生身心正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需要学生家长的陪伴以及细心的呵护。而作为家长不应当完全承担学生的事情,防止剥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当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学校教育应当积极引导家长充分参与,取得家长的支持,以形成家校互动的全新教育模式。
二、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有着细微而深刻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的很多努力都是白费。”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期望日益强化,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影响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自然结构被破坏
这种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教或母爱,缺乏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温暖,往往容易形成特别的心理,其常见表现为精神忧郁、意志消沉、性格孤僻。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淡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流落街头,在社会上寻找“友谊”与“温暖”,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2、家庭成员身教缺失
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不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亲的政治倾向、行为品质、生活作风、性格特征乃至业余爱好,都直接影响着子女。子女也正是在模仿学习父母亲言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有许多子承父业建功立业的事例,同时也不乏子女重蹈父母歪门邪道的悲剧。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主要有四种类型:(1)过渡期待型。对孩子期望过高,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孩子正常的需要,要求老师逼学生加班加点,搞疲劳轰炸,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2)简单粗暴型。平时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引导,奉行“棍棒出孝子”的信条,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滥施权威,使孩子变得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或是离家出走、流落社会。(3)放纵型。有的因为家长忙于事业,或由于父母分居、离异等原因,无暇对孩子教育;有的则由于父母文化低、管理能力差,无力教育,使孩子“自由”地发展。(4)溺爱型。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孩子有求,家长必应,也不问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正当,一味迁就,尽量满足,而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则百般袒护和无原则地宽容,致使孩子从小只知道坐享其成,养成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的不良习惯。
三、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1、做好前提准备工作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责任主体,他们的思想与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正确理解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良好的初衷要建立在科学教育之上。他们要对孩子的成长特点形成明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自己孩子行为习惯塑造的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教育可能会遭受失败,但是也不能因为遇到一些挫折就放弃教育。同时,对孩子的成长也不能好高骛远,偏离孩子的成长实际与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性,他们有缺点也有优点。家长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他们实现均衡发展。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够优秀,但是劳动积极,家长要看到他们热爱劳动的闪光点,对他们给予肯定与表扬,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去,相信孩子在学习上也不会差,这种鼓励与肯定,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自信。
(2)家长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
学生的行为习惯塑造离不开家庭教育,更离不开学校教育。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要成为家长实施教育的重要依据。家长只有对学生的成长形成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才能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家长要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摸清学生的学习表现、人际交往等,如果存在一些问题,及时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沟通,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学生上课时有没有做小动作的习惯,注意力是否集中等,如果学生存在这些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在这方面,教师更为专业,往往能够为家长指出有效的教育措施。
(3)家长要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
现在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于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可能做不到及时察觉,因此,他们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了解时下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同时,他们从网络平台中也能够学习到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比如,现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上面都有一些优质的教育号,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非常实用的心得,能够给广大家长提供正确的建议。家长通过这些教育号,往往能够获得有益的教育策略。
2、宣传积极心理理念
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影响,教师便要向家长宣传积极心理学知识,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的心理倾向是密切相关的,使得家长尊重、赏识自己的孩子,据此疏解学生的成长压力,改善亲子关系,让学生轻松、自在地学习、成长。但是,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好应付突发情况,而且也要面对家长的质疑、否认或不同意见,展现出一心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态度,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
为了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组织一轮家长座谈会,积极宣传了积极心理学,对比了批评教育、赏识教育的不同效果,而且还根据本班学生的真实性格证明了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效果,但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对学生案例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而且还使用了化名,展现了一则因为从小被批评而变得自卑、怯懦的学生,一则因为从小便在赏识教育中成长起来,显现出自信、坚强与有韧劲的学生案例。在家校沟通时,教师可以反复承诺这些案例是正确的,也希望家长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比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需要强调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告诉家长一定要赏识、鼓舞孩子,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总是拿着学生的短处去对比他人的长处,因为这种做法会大大伤害学生,让学生失去自信。而且,教师还可以教给家长实施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必须要真实、必须要真诚,不可脱离学生现实,更加不可使用溢美之词,而且也不可滥用赏识教育,以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难以驱动学生、鼓舞学生。当时,有的家长提出质疑:“难道不可以批评孩子吗?”对此,教师可以告诉家长,批评学生更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可以脱离现实,而且要对事不对人,让学生明白某一种行为处事方式是错的,而非否定学生本人。
3、共同实施教育计划
既然要有效干预家庭教育活动,那么教师便要与家长形成教育共识,不可各执一词,以免发生教育矛盾,反而不利于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为此,教师便要与家长共同设计教育计划,而由于教师在教育方面具备专业优势,所以可以作为实施家校共育计划的发起人,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针,但是也要与家长双向互动,倾听家长的教育理念,选择正确的教育建议,以便与家长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在实现家校合作工作时,教师要与家长各自分析彼此的教育作用,虽然可以统一教育战线,但是并不一定要采用同一种教育原则,可以在达成教育共识之后分头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教育优势,全力为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准备。
每到考试备考阶段,教师可以与家长一同教育学生,不仅会公开各学科的复习计划、复习进度,而且也会上传一些教学视频、教学资料,让家长在家中辅导学生。如果家长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承担辅导任务,那么家长则可让学生利用电脑观看这些教辅资料。在学生复习的时候,家长不可过于关爱学生,不可表现出过度重视,否则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且,家长还要尽量保持家庭氛围的安静,不能一直强迫学生复习、学习,而是要提醒学生适当放松,提醒学生要劳逸结合。在此阶段,家长的教育态度也显得非常重要,而最佳做法便是家长呈现出宽容的态度,让学生也做好准备去接纳各种结果,让学生放宽心,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每一种结果。
4、家校共享教育资源
实际上,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家长、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设备、教学环境、家庭资源等都属于广义的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各自无法替代的作用,也会有不同的教育优势。其中,在学生学习层面,教师要明白一点,许多家长都已经没有能力去辅导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如何让家长顺利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呢?为此,教师便要与家长共享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家校合作,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健全学生的品格,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通过家校合作,学生也有可能在家长、学校的全面监督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就自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生活中积累有效学习经验,也可终身受益。
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可以分别利用家长的教育指导、学校的多种资源共同辅导学生。比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则需负责讲解学科知识,而家长则需监督学生居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及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此过程中,家长虽然可以在校外陪伴学生,但是却难以帮助学生消除认知疑问。于是,教师可以家长互相交换了社交账号、电话号码,由家长拍摄学生在做作业、复习、预习时所产生的错题资源,发送留言。当教师看到这些留言之后,需尽早回复学生,有时候会对学生发送语音通话邀请,有时候则会直接在对话框中上传一些有效的教辅资料,有时候则会将解题思路整理成一份 Word 文档,让学生据此学习各类习题的解题方法。而且,家长也要在微信中阐述学生在家中的自主学习状态,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校行为表现,客观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育状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来说,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会陪伴着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客观分析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具体影响,学会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与家长共设教育计划,形成教育共识,不断优化家长的教育行为,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建优质的学校、家庭生活环境,均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 陈桂兴. 改变问题学生,从改变其"家教""家风"开始 —— 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99.
[2] 陈薏妃. 家庭环境与学生的行为品质分析[J]. 考试周刊,2018(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