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BIM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蒋宗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宗男,. 浅析BIM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 交通技术研究,2023.9. DOI:10.12721/ccn.2021.157086.
摘要: 道路工程作为基础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效果不仅会影响当地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民众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着深远影响。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得以应用于道路工程领域之中,其中BIM技术能够贯彻于道路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为工程建设效果带来全面保障。本文主要对BIM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BIM技术;道路工程;应用
DOI:10.12721/ccn.2021.157086
基金资助:

引言: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较高,需要确保工程设计施工的合理性,以确保建设效率水平。而不同的道路工程的工程量差异较大,并且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考量,因此在工程设计以及施工阶段中都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因此可以通过BIM技术来提升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同时构建出各个参建单位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同步共享效果,通过可视化的三维模型来为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有效帮助,提升道路工程建设水平。

一、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能够以工程项目的各项信息数据来建立模型,并通过数字方针模拟等手段,将工程建筑的各方面真实信息进行全面反馈的技术。该技术作为大数据信息背景下的产物,其核心就是数字化的三维模型,具备强大的可视化、模拟性等特征。同时BIM技术还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协调,进一步加强各个参建部门的沟通协调,进而为工程建设效益带来全面保障。

在BIM技术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功能的限制,只能在工程建设的初期阶段进行使用,而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BIM技术得以与GIS、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等各项先进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技术功能,高效完成建筑设计、复核、工程量统计、工程清单提取等一系列工作环节,进而为工作人员带来更加便捷的工作条件。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粗放型建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工程建设要求,因此需要通过BIM技术的合理应用来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控力度,加强对资源消耗的约束,解决工程设计施工难题,进而保障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水平。

二、BIM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一)设计阶段

首先是施工图纸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师可以通过BIM技术来有效提升设计精度以及工作效率水平,结合数字化模型来进行设计要点的分析,根据相关勘察数据来决定相应的设计参数,将相关数据录入到系统之中,进而明确设计效果。随后设计师还需要根据当前的设计模型来进行观察与分析,对其中不合理的设计内容进行及时发现与整改,实时调整设计参数,进而保障设计图纸的精准性。并且,BIM技术形成的工程模型也能够将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工程几何信息的展示与分析,为道路工程设计中的路线、横截面、纵断面、地形分析等设计内容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同时也能够将各方面设计重点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道路工程模型,并结合设计目标来进行参数调整,进而保障设计质量水平。

其次是路线方案设计,路线方案是道路工程建设的基础,通常来说设计人员需要对道路建设区域的地形条件进行分析,结合设计目标来确认道路中心线,以此来决定道路的具体位置以及走向。因此可以利用BIM模型来进行中心线的魔心,结合模拟过程的具体表现来进行中心线参数的实时调整,形成由多段线组成的道路路线设计模型。之后设计师就可以记性中心线的选择,并为其进行名称编辑,将其融入到相应的路线标签之中,进而明确具体的路线样式以及方案。

再者是地下管线的设计,由于道路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面积的路基开挖,势必会对工程区域内的地下管线造成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明确当地区域的地下管线网络布局情况,以此来进行管线协调设计。通常来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于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不同类型的管线分布相互交错,数量相对较多,例如排水管线、供热管线、电力管线、燃气管线等,都是城市地下管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师需要明确各个管线与道路工程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可以结合BIM技术来进行管协调工作,与当地的电力部门、水利部门、燃气部门等进行及时沟通,获取相应管线设计参数的同时,形成精准的地下管线网络模型,进而帮助设计人员明确坐标、管径等参数,实现设计方案的动态化调整,有效避免道路工程建设与地下管线的冲突。

最后是碰撞检查,碰撞检查指的是将道路工程中的各个子工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并利用动态与静态模型来进行各个子工程与构件之间冲突情况的检查。因此设计师可以结合BIM技术,通过三维虚拟模型来进行各部分碰撞冲突情况的监测,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位置与角度的调整,进而保障道路工程设计的精准程度,避免施工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施工阶段

其一是图纸会审,在道路工程项目正式开展施工之前,需要通过图纸会审工作来让施工技术人员明确设计要点,了解其中的设计意图以及施工技术操作标准,同时还需要对施工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确保设计内容的可行性,为后续的工程施工带来全面保障。而在以往的设计图纸中,主要以二维图纸为主,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施工技术人员的理解与分析,难以发挥出图纸会审工作的实际作用。因此可以借助BIM技术的三维立体模型,让施工技术人员能够更为直观地分析设计内容,了解其中的设计参数,及时发现设计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其二是进度成本管控,由于BIM技术能够实时掌握道路工程中各个子工程的施工参数,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具体的工程施工效率与进度,这就为道路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与成本管理工作带来有效帮助。首先是进度管控,管理人员可以结合整体施工进度要求来对子工程的施工期限进行精准设定,根据BIM系统提供的子工程环节的工程量来进行实时调控。而对于成本管理来说,BIM系统能够对道路工程的各个工程项目的材料消耗情况进行实时展示,并对设备应用情况、人力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精准反映,进而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各项施工该材料的具体库存量,结合工程完工程度来进行材料消耗速率的计算,进而提升成本管控的精准程度,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效果。

其三是信息共享,通常来说,为了能够保障道路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以及施工进度,需要确保各个子工程项目能够得以有效配合,但是在以往的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中,由于信息差的影响,管理人员难以对各个施工小组进行管控,无法及时掌握各个子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具体情况,进而导致子工程配合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问题。而在BIM 技术的帮助下,施工单位就可以基于此来建立统一化的工程体系,将数据信息实施分享给各个施工小组,实现信息的同步交流,明确相邻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对本工程项目的相关要求,进而确保子工程对接效果。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结合实际要求来进行施工内容的调整,进一步加强道路工程中各个施工部门的配合效果。

其四是技术交底环节,由于BIM技术具有模拟性的特征,因此工作人员可以对道路工程的施工流程进行模拟,在确保了解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将各项工程施工参数输入到这一模型之中,进而进行施工方案的精准模拟,而施工单位就可以结合施工设计图来明确具体的施工效果,发现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时可以结合模拟结果来进行施工方案与组织形式的合理调整,以保障道路工程施工效率以及安全。此外,针对于现场施工的一线人员而言,也可以利用BIM施工模拟来进行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方面的技术要点,以确保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为道路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与进度带来全面保障。

(三)运维阶段

在道路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及时进行运维工作,以保障到工程使用寿命。因此工作人员可以结合BIM系统,结合相应的工程设计要点来明确道路整体情况,帮助其了解道路病害问题及其相应处理措施,进而帮助运维工作人员精准开展,以保障工程运行质量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在道路工程项目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其应用范围较广,能够贯彻于道路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之中。因此本文主要对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中的引用进行分析,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来强化技术应用,进而保障道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耿晓燕.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J].居舍,2022(18):97-99.

[2]王少华.BIM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3):55-56.

[3]于俊鹏.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安徽建筑,2021,28(04):69-70.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1.04.03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