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据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了一个研究,当前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2-3年。新技术的不断呈现,促进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应地,对人的知识与能力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能适应需要的人才支撑。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国教育适应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教育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为教育工作者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指引了方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
但是,在一线工作的许多教师,时至今日,并没有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他们依然秉持着“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所谓教书就是教教材,传授教材上的知识,甚至为考试而教”的思路,灌输式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没有落实,课标的任务无法贯彻落地。导致实际教学与预期目标相去越来越远。学生的所学也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最后都是吃力不讨好。
二、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学校制度环境的缺位。
在学校体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而改变的环境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哈耶克说:“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会让好人做坏事。”当前,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虽然实行校长负责制,由于没有自主的经济分配(工资分配)权和人事任免权,对教师的工资收入和职位无法形成有效制约,导致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力较弱。学校的各项有利于发展的改革,因为教师的墨守成规或惰性而较难落到实处。
(二)教师墨守成规的惰性;
社会的快速变化,要求老师也要紧跟步伐,不断革新。但是,多年的教学经历,导致老师们形成教学思维定势。按照已经形成的程序式的工作流程,老师们已是驾轻就熟了。墨守成规可以让老师以最少的付出完成工作任务。改变意味着重头再来,需要抛弃过往的成果,自然增加许多的压力。老师们缺乏自我变革的动力,也不愿意轻易接受改变。
(三)最重要的是教师学习力不足;
所谓学习力就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是其三要素。学习力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笔者所在学校有103位科任教师。40岁以上教师近60%。这部分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知道学习的重要。但工作的繁重、家庭的负担以及职业的倦怠,导致老师们没有了学习的精力,缺乏了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剩下的年轻老师刚入职不久,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正是专业发展,积极进取的黄金时期。但是没有高水平师傅的引领,没有职业的规划,仿佛无头苍蝇一般,也没有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只是依照老教师的样子,融进墨守成规的圈子,成为穿新鞋走老路的一员。
三、问题的解决: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的通知指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笔者学校管理层根据学校教师实际状况,为了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出以教师学习力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笔者学校管理层基于以上情况,通过反复研究,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学习力促教师专业发展。
(一)协助教师制定职业规划。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教师工作以学年为周期,周期性规律明显——基本是重复工作。笔者学校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需要,提出每位教师制定为期5年的职业规划。内容有教师基本情况、论文目标、职称目标、科研目标、教学业绩目标、专业进修目标等。还要有年度分解目标。规划长短结合,推进目标的落实。 职业规划的制定,老师们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学习的动力。学校也掌握了老师们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老师们提供发展平台。老师和学校形成利益共同体,就更好地促进了教师学习力的提升。
(二)注重校本培训,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学习,是教师学习力的最强动力。笔者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大量的校本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基于搜集到的老师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短板来制定的。比如:课堂的高效、备课研课、家校沟通、师生交流等。校本培训立足校内研讨,注重小专题研究、行动研究形式开展,再配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聘请专家指导,注重实操指导训练。校本培训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既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还提升了教师学习能力,达到了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打造平台,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诉求,有的教师希望尽快提升职称,有的教师希望快速提升教学水平,有的教师希望进入管理层锻炼自己,有的教师希望发挥特长在科研上有所成绩,……
笔者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打造了多个平台,供教师们发展选择。如:成立学校内教师工作室,供有特长的教师发展专长;评选校内首席教师,组成首席教师团队,为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提供资源;开设学校书院讲堂,为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台;还有组建24个学生社团、参与各层次的校内外专业竞赛,与云浮、汕尾等地学校结为兄弟学校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等。老师们根据自身的发展诉求,可以在校内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就有效地激发了自身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持续性、能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学习力自然得到极大提升。
四、问题解决的成效:
(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师理念得到更新,学习力得到提升,能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教育理念。
(二)通过各种平台的锻炼,一批积极上进的老师较快地成长为骨干教师、名师。
(三)学校制度的改变客观上促动了教师思维的改变。学习求进变为自觉行动。
五、问题的反思:
(一)促进教师学习力提升,需要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效果更好;当前学校在采取措施方面往往是部分的,缺乏综合配套,效果打折扣。
(二)职业的认同感、成就感是提升教师学习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大部分学校缺少教师的职业规划,给予的平台及荣誉较少,文化认同不一致,会严重影响教师学习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专业发展。
六、文献参考:
[1]《时事报告》2010年第2期7-7. 数字天下。
[2] 哈耶克《自由宪章》西方现代思想丛书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
[3]孔子 《论语》第十六篇——《论语·季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