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工程是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把基层各部门、各地区在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整合起来、相互补充、同步推进,实现资源整合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
2009年,农家书屋建设开始启动,乡镇文化站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12年来的不断探索发展,实践证明,农家书屋是一套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遇上了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并镇、大范围撤村(社区)并村(社区)。农家书屋的管理、发展有一系列问题亟待在发展中去解决。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的“后半篇”文章,建设好撤乡并镇、撤村(社区)并村(社区)后的农家书屋,基层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
1、撤村(社区)并村(社区)改变了农家书屋的现状
在2020年10月行政区划调整前,西兴街道11个行政村、11个社区都按照要求建起了标准化的农家书屋,每个村(社区)一处农家书屋,每个书屋有书刊1500册——1800册,书架6个。农家书屋设在村(社区)办公室,由村(社区)干部负责管理,不计报酬,街道办事处文化站负责业务指导,群众自主借阅,上级主管部门每年都要补充一部分新书。
2020年10月,通过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西兴街道22个村(社区)按照3000人左右的标准进行合并。这样一来,重新组建的11个社区每个社区农家书屋由一家变为了几家。以西兴街道为例,三清庙社区由1家农家书屋变为了4家农家书屋,孙家坝社区由1家农家书屋变为了3家农家书屋,几处农家书屋在一个村(社区)并存的现象在一些乡镇(街道)十分普遍,每个村(社区)干部要管理至少两处农家书屋。如何让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不因撤村(社区)并村(社区)成摆设沦为形象工程,能继续发挥作用,在管理上不“厚此薄彼”是摆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恰当,就无法做到让一个村(社区)的群众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让文化惠民工程打折扣。
2、对症下药找准农家书屋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家书屋资产归属不明确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已经建成的村(社区)农家书屋的书架、各类书刊、乐器、电脑,是由上级部门统一采购后,由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派人拉回,然后配发到村(社区)。这些资产到底归哪个部门,丢失损坏后赔偿交哪级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各部门对农家书屋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员兼职不兼薪无法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让农家书屋管理水平低下。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由村(社区)干部担任,而且大多数村(社区)干部住在城区。撤村(社区)并村(社区)后,管理的范围更宽,干部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两三倍,加之上级部门安排工作任务时张口就要闭口就到,无法保证农家书屋每天按规定按时开放,有时甚至就不开门,影响了书刊的借阅,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长此以往,将失去本来就不多的读者。
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经商务工,造成了农家书屋借阅率越来越低。农家书屋书刊的配置雷同的比较多,而且比较单一,全部由上级部门决定,基层文化站站长沒有话语权。加之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市定居。村(社区)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农村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有人把她们戏称为“386199”部队,导致借阅率低,有时一个星期都没有一个读者。农家书屋伴随着村庄的空心化书刊的闲置不容小视。
撤村(社区)、并村(社区)让管理农家书屋的难度增大。农家书屋一般设在村(社区)办公室,村(社区)干部在工作日利用工作间隙打穿插,为群众提供借书服务。撤村(社区)并村(社区)后,村(社区)干部人数减少且集中到新组建的中心村(社区)集中办公,要管理被撤并的村(社区)的农家书屋已显得鞭长莫及,被撤的村(社区)的农家书屋离中心村(社区)有两三公里路程。以西兴街道为例,原龙庙山村农家书屋离新组建的中心社区三清庙社区有三公里路程。而且村(社区)干部管理上的缺位,使农家书屋无法按时开放、无人管理,导致已建成的农家书屋出现摆脚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下足绣花功夫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首先要明确乡镇(街道)文化站为管理主体。管理主体不明确,看似有很多部冂在管,到头来没有一个部门具体在抓。明确农家书屋的上级主管部门就是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站站长是管理村(社区)农家书屋的第一责任人,村(社区)党组织分管党建宣传工作的副书记是村(社区)农家书屋的第一责任人。乡镇(街道)文化站要强化对村(社区)农家书屋的集中统一管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刅法。例如西兴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对11个社区的农家书屋的书刊统一编码、统一上架、并专门雕刻了一枚印章:西兴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农家书屋书刊管理专用章,在每本书上加盖专用章,主动出击,明确了文化站就是管理农家书屋的责任单位。
农家书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地学校图书馆“联姻”。把留守儿童作为重点阅读对象,在每年书刊的添制上,设置符合农村(社区)实际,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把孩子最喜欢、最想看的书优先配齐。在活动开展上,乡镇(街道)文化站要从文化活动经费中拨出专款,以农家书屋为载体,与当地学校共同开展演讲比赛、绘画比赛、亲子阅读比赛等等,每次都评出一部分获奖者,让农家书屋热闹起来。
要对农家书屋的软件、硬件进行升级换代。农家书屋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要总纠缠于农家书屋没有人管或者没有人来读书。农家书屋的建设要跟上数字化时代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要把农家书屋数字化作为建设目标,建设诸如多功能报告厅、电子阅览室、音响、投影机、电脑、多媒体等等,对接人们读书的形式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的变化,多管齐下让农家书屋真正“活”起来。
要把农家书屋的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一并安排部署一并实施,让农家书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村(社区)的管理责任,将农家书屋的管理发展纳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目标,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农家书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面对撤村(社区)并村(社区)后农家书屋在管理、开放等方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纳入乡镇(街道)文化站统筹管理,由农家书屋所在社的社长或离退休老人、文化志愿者、或者村(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的人士担任管理员,体现就近管理的原则,负责农家书屋的管理,确保按时对群众开放,并从村(社区)的工作经费中支付给管理员一定的报酬。
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农家书屋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惠民利民的举措。农家书屋伴随着数字化建设的脚步,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呵护下,一定能战胜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定会形成有书读、有人管、活动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局面,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参考文献:
[1]抚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 李晨. 知识经济. 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