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介于日本海和黄海之间,北界鸭绿江和图们江与中国、俄罗斯为邻,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扼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是日本海与欧亚大陆的重要跳板。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决定出兵朝鲜时曾形象地指出:朝鲜半岛是顶在中国头上的一把刀。
一、自然环境概况
1.地形特征。朝鲜半岛南北长840公里,东西宽170~360公里,面积2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朝鲜面积12.28万平方公里,韩国面积9.94万平方公里。半岛呈豕形,略为南北走向。山地和高原约占75%,北部和东部地势高峻,向西、南渐低。朝鲜半岛地形可概括为“七山”“两高原”“十二平原”“七盆地”。
“七山”,即咸镜山脉、摩天岭山脉、赴战岭山脉、狼林山脉、北大峰山脉、阿虎飞岭山脉、太白山脉。其中,咸镜、摩天岭、赴战岭和狼林山脉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太白山脉东部紧靠日本海海岸,从元山沿海岸南下直抵釜山,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狼林山脉、阿虎飞岭由北向南纵贯朝鲜全境,将其天然分割成东西两部分。
“两高原”,即盖马高原、白茂高原。其中,盖马高原是半岛最大的高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高原上一般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大部为森林覆盖,越野通行十分困难。
“十二平原”,是指朝鲜的平壤、载宁、安州、龙川、延白、咸兴平原;韩国的湖南、全南、礼唐、内浦、金海、平泽平原等。其中,朝鲜的平原多分布于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韩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和南海岸的河川流域和海岸地带,面积多在500平方公里以下。
“七盆地”,朝鲜半岛的盆地都集中在韩国境内。较大的盆地有洛东江流域的大丘盆地、临津江流域的铁原盆地、蟾津江流域的南原―谷城盆地、汉江流域的春川盆地以及中部的忠州、尚州、金泉盆地等。
朝鲜半岛海岸线全长8800余公里(朝鲜约3600公里,韩国约5200公里),分为东、南、西三段。东海岸濒临日本海,岸线长2000余公里(朝鲜约1600公里,韩国400公里),比较平直。南海岸全长2200余公里,蜿蜒曲折,海域狭窄,近海岛礁密布,较大岛屿有巨济岛和济州岛。西海岸濒临黄海,岸线长4500余公里(朝鲜约1900公里,韩国约2600公里),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近岸多浅滩和礁石,舰船近海航行困难。
2.水系。朝鲜半岛的河流受非对称拱起地形影响,摩天岭山脉、赴战岭山脉、太白山脉以东的河流为日本海流域,以西的河流为黄海流域。10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24条(包括中朝共有的鸭绿江、图们江),主要有大同江、清川江、礼成江、临津江、汉江、洛东江等,长度均在170公里以上。其中,清川江、大同江是朝鲜平原地区南北机动的主要障碍。鸭绿江为半岛第一大江,全长795公里;洛东江为韩国第一大江,全长523公里。因分水岭偏东,注入黄海的江河,流长水深;注入日本海的江河,流短水浅,有的平时干涸,但雨季易暴发山洪,短时间内会形成激流。朝鲜半岛北部的河流冬季全部封冻,冰层厚0.5米以上,大部可通行车辆。
主要湖泊水库有长白山天池、西藩湖、赴战湖、狼林湖、长津湖(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该地区发起长津湖战役,对联合国军王牌部队陆1师予以沉重打击,为最后取得第二次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泰川水库、金刚山水库、瑞兴湖等。
3.气候。朝鲜半岛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从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低温区主要分布在半岛北部山区,降水较少,偶有降雪。夏季气温凉爽,昼夜温差小,降水量大且集中,呈北少南多分布,降雨天气出现时,咸镜山脉地区能见度常常骤降至1公里以下,盛行风向以偏南风为主,雷暴多集中在半岛北部山区。秋季气温下降快,昼夜温差增大,晴天日数逐渐增多,降水量骤减,能见度为全年最好,雷暴日数也较夏季明显减少。冬季寒冷漫长,降水量少、晴天日数多,降水多集中在冬初或冬末,受海雾影响,半岛北部沿海地区易出现低能见度天气,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朝鲜半岛北部(南浦至元山连线以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00~1000毫米,中南部(南浦至元山连线以南地区)降水量1200~1700毫米。半岛年平均有雾日数为20~80天,其中朝鲜东北部和西北部较多,分别超过60天和40天;朝鲜半岛中南部(南浦至元山连线以南地区)年平均有雾日数为40~80天,沿海地区较少。朝鲜半岛年平均总云量为5~6成,各地分布差异较大: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各地区夏季云量最多,冬季云量最少,春、秋两季云量居中。
二、陆上通道情况
朝鲜境内陆上交通以铁路为主,且基础设施薄弱。铁路总长5200余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约3850公里(朝煤炭、油资源少,重点发展电气化铁路,但能源、电力紧张,运力较差)。朝鲜铁路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平壤—新义州电气化铁路为主轴的西部铁路网,二是以元山—罗津主线为骨干的东部铁路网。平壤—元山线横向连接东西两大铁路网。朝鲜铁路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人口密集区,北部内陆及中部地区铁路线贫乏,致使东西海岸间的交通运输困难。朝鲜境内的公路总长7.27万公里,主要以平壤、元山等主要城市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南北向公路主要有新义州—平壤—开城(据去过朝鲜的同志说:从新义州至平壤有一条纵向战备路,历史上武官处从未走过,2010年对军区代表团开放,当年从平壤走正常公路不足300公里,需要10个小时,走战备路只用3个多小时)、会宁—元山—高城,东西向公路主要有南浦—平壤—元山、新义州—茂山。其中,南浦—平壤—元山公路长约200公里,也是朝鲜最长的一条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可起降军用飞机。该公路连接南浦和元山两个工业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朝鲜境内有16条战役通道,按北、中、南部划分,北部主要有6条,分别为:丹东—新义州—安州通道、长甸—朔州—价川通道、集安—满浦—孟山通道、临江—中江—咸兴通道、长白—惠山—咸兴通道、图们—稳城—咸兴通道;中部主要有4条(北部6条战役通道在“蜂腰部”汇合成中部4条),分别为:安州—平壤通道、价川—平壤通道、孟山—阳德通道、咸兴—元山通道;南部主要有6条(中部4条战役通道在平壤—元山以南地区又分成南部6条),分别为:平壤—长山串通道、平壤—海州通道、阳德—开城通道、马转里—金川通道、元山—平康通道、元山—高城通道。其中,丹东—新义州—安州—平壤—海州,集安—满浦—孟山—阳德,图们—稳城—咸兴—元山—平康为主要通道,与我方本溪—丹东、梅河口—集安、蛟河—图们的3条主要通道相衔接,其他为次要通道。主要通道铁公路并行、通行能力较强,次要通道道路隐蔽,但狭窄且路况较差。美韩分析认为,如中方介入,大部队可在10至15小时通过上述通道进入朝鲜。
总的看,朝鲜的道路尤其是北部地区,与中朝边境相似,公铁路纵多横少,公路受北部、东北部大片山地割裂,横向迂回联系路相对较少,且路况总体不如纵向的好。另外,朝鲜公路战备特点明显:一般公路,即便路况不好,但桥梁都很好;道路不宽,但隧道的宽度比路宽得多;高速公路周围地形空旷的地段均建设了军用飞机起降点。
韩国境内陆上交通基本形成南北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共有铁路21条,总长7889公里;公路总长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条,总长3440余公里,连接各主要城市。
三、主要空军机场
朝空军现有机场及公路跑道73个,其中驻有航空兵部队的机场及前沿机场36个、简易备用机场19个、公路跑道18个。分布呈南重北轻、西密东疏布势,各类保障设施较为齐备,综合作战保障和防护能力较强。朝鲜机场分为一、二、三3个等级,其中一、二级机场为常用机场。一级机场系指驻有航空兵师/团指挥机构、部署主战飞机、建有大型飞机洞库、机场跑道在2500米以上、担负作战值班任务、保障设施完备的机场,目前有义州、价川、顺川、北仓、顺安、温泉、黄州、元山、德山等;二级机场规模略小,没有飞机洞库,但其它设施完善,驻有团级作战部队,机场跑道在2000米以上,担负作战值班任务,此类机场有龟城、泰川、瓜饴儿、苔滩、洗浦、宣德、长津、龙岳里、黄水院、渔郎、胜岩里、三池渊等机场。三级机场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平时无作战飞机部署,但驻有保障部队,紧急情况下可随时启用。
韩国现有各类机场96个,其中,军用机场40个(含军民两用机场16个)、民用机场8个、公路机场8个、小型简易机场40个。主要基地6个,分别为:乌山、群山、大邱、海美、中原、新村里基地。为韩美空军战斗机常驻基地,该类机场规模,保障设施完善,地理位置重要,跑道长度在2700米以上,可保障重型轰炸机和大型运输机起降。其中,乌山、群山空军基地为驻韩美空军的两大作战基地,也是美空军在东北亚地区的一线作战基地。
作者简介:王大鹏,男,汉族,籍贯:吉林伊通 生于:1986-01,职称:学士,研究方向:军事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