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将日益复杂多变,金融改革将向纵深方向推进,在给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商业银行将在诸多方面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一些方向性的转型发展趋势值得重点关注。商业银行只有准确预测银行业在以后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主动对接利率市场化
(一)探索以市场化利率为定价基础的定价框架
按照利率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可以将LPR、回购利率等作为基础建立存贷款价格机制,减少对基准利率的依赖,确保自身拥有较强的定价能力,通过设置合理的利率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存款定价上限可以参考大额存单利率。大额存单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抓手,目前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与LPR能够指导贷款定价下限相似,大额存单也能够对存款定价的上限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理论基础是大额存款每单位资金的成本分摊相对较低,因此大额存款在相同条件下的定价水平应相对高于一般小额存款,代表了存款利率定价的较高标准,从而为存款市场的定价上限提供一种参考。
(二) 优化差异化定价为目标的定价方法
在上述利率定价框架和可供参考的定价模型下,目前贷款差异化定价的基础相对较为成熟,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定价管理的关键,就是完善存款差异化定价的定价方法,优化管理成本、调节系数等差异化定价参数的提取方式。
一是加大存款定价方法研究的部门协同。存款利率定价往往需要从市场竞争、资金成本、风险程度、综合收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核算,它不仅涉及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还涉及产品部门、财务部门、风险管理及客户管理等诸多部门。因此,存款定价方法的研究和建立,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同步推进,在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要加强协同协调。
二是构建基于产品与业务条线的成本核算系统。准确、可靠的管理成本信息对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定价、降低存款成本以及选择定价策略等发挥基础性作用。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实现管理成本参数的差异化核算,商业银行可按照客户需求设计产品,对产品结构进行改进,明确产品定位。
三是构建精细化的存款客户分析管理系统。构建更加精细化的客户管理系统不仅是外部营销的需要,也是内部评估客户综合价值贡献和实现客群细分的前提,是商业银行实现存款差异化定价,减少主观“让利”定价行为的重要基础。
二、加强FTP在管理中的运用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按照一定规则,从服务于核算资金收益,针对各项资金的使用和资金来源进行分析。FTP能够为银行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指导,银行应该对其投入足够的关注, FTP管理可以改善银行的经营效果,提高银行管理水平。为使FTP在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FTP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重点是探索发挥FTP在传导战略导向和优化绩效评价方面的功能。
(一)完善FTP治理架构
FTP定价管理对商业银行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核算资金成本和资金收益,并被赋予集中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评价、指导产品定价、优化资源配置及传导银行战略等管理目标,涉及众多管理部门、运营部门及所有业务部门。
完善、高效的FTP定价治理架构通常包括三个层次:全行层面需要有FTP的最高管理机构;管理层面除日常管理部门外还需要有一个跨部门协调机构;执行层面需要设置相应岗位负责FTP的全行实施。在管理层面,完善的FTP定价管理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其中,日常管理机构主要是在资产负债管理部会负责全行FTP定价管理所有日常事务,跨部门的协调机构主要为各部门提供FTP定价管理的沟通平台、协助协调和解决各部门有关FTP定价推广实施中产生的分歧。在执行层面,为保证FTP定价工作有序进行,商业银行还需在FTP日常管理机构中设置专业的、职责划分清晰的FTP执行岗位,分别从事FTP业务管理和系统管理相关工作。
(二)统一FTP管理原则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坚持FTP定价客观反映资金成本及实施全资产负债表的FTP管理等原则。FTP定价能够体现出边际筹资成本。在办理单笔业务时,它可以体现出资金具有的时间价值,在设置价格时,它需要体现资金的边际成本[17]。在产品、机构等组合层面,FTP的作用是通过为当前的业绩评价体系提供客观的计量标尺,促使银行资金流向利润较大的业务,回避利润较小甚至亏损的业务,从而推动资产负债组合优化。因此,在进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从FTP的管理原则上在全行内取得共识,以确保各个参与方充分理解FTP的定位。
(三)优化FTP使用方法
根据FTP的产生过程(FTP价格=FTP基准价格+FTP定价加点),FTP价格是在FTP基准价格上进行加点调整后最终形成的。FTP的定价加点是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差异化的FTP定价加点,能够体现一家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战略导向。
商业银行可通过FTP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优化。一方面是通过考核分支机构的FTP利润,引导分支机构在关注“量”的增长同时关注“质”的提高。分支机构在赚取FTP利润的过程中,首先要设法提高对客户定价的水平,尽量扩大FTP点差收益,从而使外部定价能力有所提升。其次也要关注内部FTP加点策略的变化,将资源向FTP点差空间较大的业务倾斜,从而使内部战略要求得以传导。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FTP实现逐笔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评价,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精细化水平。
三、优化流动性管理
(一)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首先,要完善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对政策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报告和披露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规定。其次,要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等管理中的实施细则,对关键工作进行细化和深化。此外,制定并细化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等事项的操作流程,进一步展现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相关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业务操作步骤。
(二)健全流动性日间管理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即日间头寸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需要构建完善的头寸管理体系,在出现流动性风险后,银行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详细来讲,该银行采用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包括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
在资金头寸预测方面,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应在日初根据前日日终资金头寸,依托分支机构资金走款、回款的预测,判定银行的资金余缺,在资金头寸安全的要求下制定科学的决策,并推进相关业务的开展。
在资金头寸监测预警方面,则应依托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全行资金头寸的分时走势和跨行资金流向,并清算账户余额设定限额进行实时预警,具体来说,一是应加强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流的监督和管理;二是依照清算的业务、时间等分析资金收付情况,利用各类数据展开分析工作,了解现金流的发展规律,为备付金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在资金头寸的管控方面,应该向实时管控努力,即在大额支付系统中设置跨行走款授权的起点金额,对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的大额资金流动由分行专人决策是否授权放行,以确保流动性安全。
(三)加强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
商业银行必须重视流动性风险,通过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对该类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这项管理工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商业银行需根据本行业务规模、风险水平等建立满足监管要求的流动性应急预案,对流动性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后续处理以及事后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作者简介:王颖(1986-),女,汉,山西太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