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该学科除了承担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还在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明确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一、充分借助教材开展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每个章节开头均有一段引言,再加上教材自身附带的引言,两者相结合就形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途径。地理教师可借助教材章节前言和引言部分创设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以“宇宙中的地球”一课为例,该章节前言中就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在整体宇宙中来之不易,人类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程,学生作为社会一份子,每个人都应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再以教材第三章开头引言中提到:“当前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地理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面对日益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我们真的能熟视无睹和无动于衷吗?’让学生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毫无疑问,教材资源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只要地理教师潜心挖掘,必然能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大气环境》一课为例,阅读部分中提到“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可借助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近年来我国以及世界频繁出现的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情况,正因如此对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形成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采取低碳节能和自然环保的生活方式,从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为社会和地球尽责的理念。再以《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课为例,该章节阅读部分提到:‘自然资源属性’原则,主要提到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通过加工自然资源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物质财富,自然资源也因此有了广泛的社会属性。通过引言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一切行为和周围人有着紧密联系,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可以延伸为社会心理学,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应具备关爱社会和关爱他人的心理,由此一来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品质。
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如在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之环境保护与治理”时,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在煤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地表会受到大面积的破坏,大量土石外露,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燃煤发电、洗煤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三废”污染。煤炭工业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节内容可运用学生收集资料的自主学习法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1)教学过程
任务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整理提炼出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措施。
课堂分享:学生在课堂上分别分享收集资料的成果,后一位同学在前一位同学答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总结升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总结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并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扩大为整个工业生产的环境问题,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掉生态环境及他人的利益。
(2)设计意图
学生合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可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网上资源庞杂,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其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己查找资料总结环境保护措施,印象也会更深刻,再通过课堂分享与教师的引导,更易形成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
三、巧妙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对环境的亲切感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同时,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而且,人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存在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教材中所蕴藏的环境知识,又要注意到乡土资源中的有效信息。教师可以巧妙地把乡土地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萌发出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将乡土地理渗透到教学中,能让学生体会到高中地理是实用的,从而建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如当地的河流污染、土壤沙化等,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对环境的亲切感,缩短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四、积极融合时事内容,提升学生的环境认知
人们在每个时期关注的地理知识是不同的,如由原来的以农业经济为主,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是我们国家,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环境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关于全球变暖,关于大气保护,全世界人民都要做出努力。所以,我们平时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收集各类环境信息,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时事资料,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时事就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边,容易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海啸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印尼海啸这个真实的案例,把当时发生的情景通过视频的方式播放,并且如实地向学生陈述印尼海啸带来的巨大损失,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场灾难的原因。
总之,当前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较大变化,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部分人在此过程中缺失社会责任感,高中地理具有较为丰富教学资源,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借助该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高考, 2019(1).
[2] 胡更. 高中地理教育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策略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000(030):111.
[3] 郭红娟. 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 中华少年, 2019(8):284-284.
[4] 潘晓儿. 地理核心素养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 020(00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