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达州市茶产业发展研究
夏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夏丹,. ​乡村振兴背景下达州市茶产业发展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706.
摘要: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分析达州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发展的不足,从局限性出发分析发展对策。提出纵向发展上,企业要从单一的茶产品向多种类多用途的茶产品发展,通过调整茶产业结构,延长茶叶采摘期等途径延长产业链。横向发展上,要结合地区的内外条件开展茶文化和茶主题旅游,实现产旅融合发展。通过茶产业横向和纵向的转型发展和区域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促进产业增值和农户增收,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茶产业;达州市
DOI:10.12721/ccn.2023.157706
基金资助:

乡村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近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发展以及长期以来“乡村服务于城市”和“农业服务于工业”的发展导向,导致乡村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农业产业的吸引力大幅降低,农民生计日益脱离农村,乡村发展呈现落后凋敝景象,乡村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强国蓝图的关键短板[1, 2]。如何实现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的升级和农村地区产业的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3]。因此,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实现产业兴旺为目标,分析达州市茶产业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发展策略以供达州市茶产业发展作参考。

一、区域概况

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处于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地跨东经106°39′45″—108°32′11″,北纬30°19′40″—32°20′15″,东西绵延177.5公里,南北长223.8公里,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大。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达州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发源于大巴山的嘉陵江水系,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水资源丰富。达州市辖4县2区1市,即: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 2019年末常住人口574.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14%。

二、茶产业发展优势

(一)资源优势。在气候和地形上,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山区和丘陵,适合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的亚热带作物茶树的生长[4],有极好茶种植业条件。达州茶区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南麓海拔600到1200米的缓坡山林中,该地区土壤pH值5~6,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天然锌、硒等微量元素[5]。达州市成为四川主产茶区之一,也是全国无公害富硒绿茶生产示范基地。

(二)区位优势。达州是川渝鄂陕结合部的交通枢纽,是国家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十字”铁路公路交通网的节点城市,交通十分便捷。达州的两大产茶区,即万源和宣汉,其中万源是北上进出川的主要通道,有襄渝铁路、包茂高速、国道210线和347线等交通干线穿过。万源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八台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往。

(三)政策优势。茶产业建设不仅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还有地方层面的政策推进。在国家政策层面上,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将“茶”与“果”、“菜”并列作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之一,鼓励其发展,给茶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带来了发展良机。在地方政府层面上,达州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推进茶产业发展,力求使其成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三、茶产业发展不足

(一)产业链短,产业规模小。达州市茶园面积小,分散,仍存在小农式、自发式的生产模式,效率低下。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低[6]。多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的传统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而缺少茶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和服务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续,从整体上制约了茶产业整体发展和结构升级。

(二)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相较于中国十大名茶的知名度,达州主产茶叶推广范围局限,知名度不高,茶品牌文化缺乏竞争力。另外茶产品单一,停留在茶叶和茶初级加工产品层面,文创产品较少,茶园体验、茶叶采摘等互动性旅游产品欠缺 [7]

(三)茶产业与文旅的融合不够。由于缺乏对达州市茶文化内涵的挖掘,顾客对地方茶史和茶文化认知不足,产品吸引力不高。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不够,现有的茶主题小镇或茶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旅游景观单一,旅游项目数量少,类型单一[8]

(四)同行竞争压力大。中国有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产区和江北茶区构成的四大茶叶主产区,茶叶品种多、质量优[9],同时四川省内又有五大名茶的竞争压力。另外,时间上茶产品存在季节性,茶产品和茶文化旅游等都会出现产值的旺季和淡季。

四、发展策略

(一)创新茶产品,延长产业链。创新茶产品,从单一的茶叶销售向茶点茶食、茶籽油、茶叶饮料和茶工艺品等多种类多用途的的茶产品发展。实现从第一产业传统种植及初级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向第二产业的精制茶、茶产品等精加工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续。调整茶叶产业结构,横向发展,综合发展六大类茶叶;促进当地春季绿茶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夏秋茶扩展,延长茶叶采摘期;创新发酵茶技术,丰富茶叶品种,完善产业链。

(二)产旅融合发展。贫困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乡村旅游,因此,综合自身的内外部条件,对那些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茶区,可通过适度开发,着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为游客提供清新宁静的田野自然风光、融入茶主题的娱乐场所、多样式的茶知识解说、以及体验式的采、制茶,使游客获得无穷的乐趣。

(三)塑造区域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塑造品牌形象,增强茶品牌影响力。如国内市场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因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而占据着国内茶消费的中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就区域发展而言,整合区域内相邻地区的特有资源,在相邻地区共生利益最大化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的驱动下,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演化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地区间隔要素的互补互促、优化配置。形成此区域所特有的景观格局,塑造了区域共享的知名品牌,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增值和农户增收,从而实现乡村在振兴。

参考文献:

[1]刘彦随, 刘玉与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2]王国刚等,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变迁及其影响效应. 地理研究, 2017, 36(06): 1081-1090.

[3]张富刚与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8(02): 115-122.

[4]丁晓晨, 徐平与陈萍, 中国茶主题特色小镇的SWOT分析研究. 茶叶, 2019,45(01): 24-27.

[5]李传松, 薛宗保与陈怀松,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万源市为例.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21):  3-5+112.

[6]陈富桥等, 茶产业区域发展综合实力评估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2): 157-163+191.

[7] 杨双旭, 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2010, 中国农业科学院. 第 63页.

[8]林朝赐等,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2): 385-388.

[9]江新凤, 邵宛芳与何永铂, 云南省茶叶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7): 25-30.

作者简介:夏丹(1996—),女,汉族,四川达州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