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思考
胡冀现 谢玮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胡冀现 谢玮,.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思考[J]. 中国城镇,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8916.
摘要: 在设计分工导致建造逐渐走向分裂的当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为建筑、室内、家具的协同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机遇。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营造的内在联系和协同设计经典案例,提出在学科教育要兼顾分化与融合,设计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基于在地性研究,保持设计自觉,在实践中突破现有的约束,积极进行个人跨界和团队协同,通过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促进乡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建筑;室内;家具;协同
DOI:10.12721/ccn.2021.158916
基金资助:

建筑、室内、家具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生产与建造过程,但是最终都会落实到同一个空间或场所中,成为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实现空间与人居的和谐连接,是分化已久、“分工明确”的行业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建筑、室内、家具的协同关系

分工与协作是人类社会化劳动的永恒命题。有别于西方的砖石结构,作为东方木构体系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与其室内是协同的,在营造分工上也并无专门的室内设计,专业分工主要细分为:木作、土作、石作、瓦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或许某些工种会偏向于“建筑专业”,某些工种会偏向于“室内专业”,但是总的来说,没有当今行业如此明显的分化。在细部装饰上,雕梁画栋或是繁复的藻井,并不能脱离建筑的主体结构,这就需要八作之间遵循相同的理念,保持协同。

传统建筑与家具在结构、工艺、材料、造型和装饰手法上联系非常紧密,虽然我们会将传统建筑称为大木作,将门窗或家具称为小木作或细木作,木匠也分为大木匠与小木匠,但是以木材为根本的榫卯结构依然广泛的存在于建筑或家具的主题框架与细部“关节”。除了榫卯之外,传统家具和传统建筑有一个长期的互相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从梁架结构到腿与横杖,从须弥座到束腰,二者遵循基本相同的形制比例,在整体神韵上保持相通。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室内、家具在建造和呈现上联系十分密切的,最终这三者遵循统一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模式,协同创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居住空间。

二、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案例解析

建筑营造空间,室内装饰空间,家具使用空间,三者相互依存。虽然我们面临着分工与分化带来的脱节与不协调,但是从上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初期到现在,依然涌现了很多建筑、室内、家具协同协同设计的经典作品,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帕米奥疗养院(1929-1933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阿尔瓦·阿尔托是北欧学派的代表,他的设计高产且丰富,涵盖建筑、家具、器物等诸多类型,他的作品注重心理与情感,强调体贴入微的人性表达,与现代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帕米奥疗养院是为结核病人服务的机构,阿尔托几乎包揽了建筑、室内、家具等一系列设计,甚至连灯具都是他和妻子一起设计的。这是一座素雅的建筑,没有夸张的造型,没有冷酷的形体,略带弧角的形体随地势自然展开并随性转折组合。室内设计考虑避免细菌的传播,采用平滑极简的构造和材质,在扶手、窗户等细节上充分考虑病人行动和视线,柔和明亮的色彩除了抚慰患者,对建筑也是一种功能和空间的暗示。阿尔托还设计了几乎所有的家具,包括现在看来审美品味依然雅致,材料与工艺毫不落伍的鼎鼎大名的帕米奥椅、帕米奥推车,以及与病人疗养密切相关的病床、柜子、沙发等。

帕米奥疗养院是建筑、室内、家具协同协同设计的典型结果,这当然归功于阿尔托个人深厚的跨界设计功底,但我们要看到的是他将自然和谐,关怀人性的情感通过有机的曲线造型、恰当的材料与先进的工艺,营造统一协调的空间场所,给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体验。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协同设计机遇

设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正向对应的,在过去城市化进程的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和建造的重心在于城市,依托工业化生产和分工组织,一个项目工程,很理所当然地被切分为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设计、室内施工、家具进场等流程,在诸多流程中,不同的主体也许在尽力贡献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但是往往却是各自为政,难以统一的,在衔接交接的环节,设计交叉、施工错位,时序颠倒的矛盾比比皆是,因而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当然我们也建造了许多总控良好的优秀项目,但是至少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的住房项目中,我们依然需要面对“毛坯房”,在国家大力推行“精装修”时候,开发商们有时亦只将其当做提高房价的手段而已。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时期,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毫无疑问,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在乡村建设中,一方面传统的技艺与村落格局被遗弃后,因为城市的引领导致一味追求崇洋和奢华,导致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完成了大量品味低下且水土不服的西式自建房,一方面刻意、仿古、盲目复刻,忽视原有的山水格局与人文历史,打造了诸多风貌雷同的没有特色的特色村落。同时,近年来城市的压力催生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人口的流动也导致了乡村居民的设计意识逐渐提升,乡村农居的新建和翻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中也涌现了一大批良莠不齐的农居建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信在疫情长时间的影响下,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相比于城市建设,乡村建设与在设计与建造上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首先,建设规模不大,不依赖庞大的设计团队和建设队伍;其次,建设用地规模不大,一般相对比较独立,不需要;其四,建设内容以农居为主,建设主体往往是个体或家庭,而非城市住宅的批量化生产,需求非常集中;其四,农居建设的规范要求也没有城市住宅那么复杂。

综上所述,政策引领、社会的趋势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设计与建造的特殊性都表明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既是一种必然,同时也面临着利好的重大机遇。

四、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的实现路径

1.设计学科的分化与融合

若要实现更好的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学科教育是源头。社会分工细化和学科分化是一种必然,但是不应该走向分裂,而是永远要保持适度融合。在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一般分属于不同的学院,彼此脱离,虽然在就业层面会有交叉融合,但是“你我有别”的思维早已埋下种子。2006年以来,高职院校进行的专业群建设应该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如何突破形聚而神不聚的形式主义,实现专业真正的互动与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乡村建设的在地性研究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尊重乡村现状,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当代乡村文化已经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建筑、室内、家具的协同设计,而是通过协同设计因地制宜异地构建生活场景,实现更好的人居体验。

一方面是盲目的搬迁套用带来的“千村一面”,一方面是新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更高的需求,乡村建设的在地性强调的是设计本身与所处的乡村生活、文化、自然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在地设计应基于具体的用户和用地,使空间组织、建构、材料等在建筑、室内、家具等个方面成为以个体与群体融洽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生活载体。因此建筑、室内、家具协同设计如何因地制宜地应用于乡村建设需要设计师们重新思考研究何为在地?为何在地?如何在地?在地到何种程度?

3.设计自觉:个人跨界与团队协作

不管是建筑设计师还是室内设计师,还是家具设计师,首先应该跨界思考,其次应该共同探讨,协同设计。除前文所述阿尔托的设计实践之外,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都在伟大的建筑实践同时,从来不曾忽视室内设计,更是设计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经典家具,如柯布西耶的躺椅,密斯的巴塞罗那椅,赖特的“塔里埃森”系列家具。

在乡村农居建设中,每个案例都是因人而异的,面对具体的个体,研究生活模式要求设计师们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上帝视角。当个人代入第一人称视角的时候,我们应该忘记自己的专业,以第一人称关注业主的生活,跨界的设计自然就产生了。当团队代入第一人称视角时,我们就会发现业主的诉求是不分专业的,成员之间也有了协同的基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室内、家具的协同设计不是团队的拼凑,更不是个人的独秀。在乡村农居建设的机遇面前,也许理念的相通是容易的,在设计层面取得进展后,技术路径,建造模式面临更多现实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