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常言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发展有助于促进民族自信自强。对于乡村文化来说,它是民族发展的根及魂,是广大劳动者的精神寄托。乡村的振兴与乡村文化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人们对精神及文化需求越来越多,乡村文化振兴可与地方职业院校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文化传承及创新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看,怎样利用教育及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传播及服务,这是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1.乡村文化振兴意义与存在问题
十九大会议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科学的城乡发展制度以及健全的政策体系,以此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国务院及中共中央发布的相关战略意见及规划中,对乡村振兴发展进行了要求,应切实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就乡村振兴来看,与乡村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精气神儿,丰富乡村的底蕴及涵养,若是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将不具备特色,将是非常枯燥及干瘪的。对于乡村文化来说,它是祖先遗留的宝贵财富及遗产,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形成的红色记忆,构建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文化传承,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保障。
但是基于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在城镇化持续发展中,使得乡村文化逐渐落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针对偏远及农村地区来看,一些适龄儿童会前往父母的工作地点去读书,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也比较崇尚大城市生活及工作,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由于生计问题开始外出务工,这导致农村人口开始减少,剩余的大部分人口都为老弱群体。这使得农村文化发展及传承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基于近些年的发展,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建设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农家乐及农家庄园等的建设[1]。有关的政府部门也从最初的精准扶贫等发展成农村文化建设,在大部分行政村还构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及广场,同前几年的发展进行对比,其面貌获得了较大的变化,然而实际发展中,却没有对文化活动的开展加以重视,使得文化活动的进行没有科学的组织,在文化资源及设施建设上,也没有较强的管理及运用,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流于表面化。另外,针对过年返乡人员来看,他们也会从城市中携带一些都市文化,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中也融入了一定的网络文化,这对原有的比较薄弱的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得乡村文化基于夹缝中艰难发展。
2.地方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
文化与教育具有相互作用及制约的关系,教育可以促进文化传播及交流,对文化进行创新及完善。对此,基于城乡振兴战略的实施,应树立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发展道路,持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这是职业院校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及义务。对于职业院校来看,他们不但具有培育人才的职能,还具有服务社会及文化发展及创新等职能。针对地方职业院校而言,应围绕地方特色及具体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地方优势,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为其提供突出贡献。
(1)职业院校对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中有着突出的地域特点。文章分析的职业院校是地理位置和乡村位置相邻的院校,如某高校所处地域为城市郊区。该类院校和乡村的距离就比较近,且由于交通也非常便利,开展相关的活动就非常高效及便捷。相较于城市发展来看,乡村具有特殊的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来看,它有着浓厚的乡土味及人情味,是经过几代人发展流传而来的,它体现在建筑、饮食及习惯等一系列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再加上乡村具有的历史典故及特色风俗等素材,都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生机。将乡村文化发展与职业院校有机结合,二者属于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实现二者双赢的局面,从而促进高校及乡村可持续发展[2]。
(2)地方职业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发展中有着显著的人才优势。伴随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应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强调职业院校的发展特色。针对内涵发展来看,这与文化的滋养存在密切的关系,开展特色教学,旨在人才培育时应融入地方特色。特别是职业院校教育,其人才培育目标是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对此,应当促进学生的实践教育,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夯实的人才基础。在职业院校扩招之后,把退伍军人及农民工等纳入了招生范围中,不但拓展了乡村教育群体,增强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利用这样的方式,还加强了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另外,对于地方职业院校来看,它具有完善的师资团队,其知识储备是非常丰富的,还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有效的智力及技术基础。
(3)地方职业院校在助力乡村文化发展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资源优势。对于地方职业院校来说,偶可以及时掌握教育及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开展科学的政策解读,基于助力乡村文化发展来看,地方职业院校不但具有相应的条件,也具有很强的能力,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有着大量的纸质及电子图书,同时还具有健全的设施设备以及报告厅等设施,可以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夯实的软硬件基础。基于职业院校内,学生会组织包含很多不同的社团,其中学生的思想是比较前沿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能够积极进行文化实践及创新活动,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活动经验。
3.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3.1应创新发展观念,明确助力乡村发展的意识
对乡村文化发展加以重视,强度文化传承及社会发展,全面调动当地文化的活力,这是地方院校的重要责任。基于校园与农村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地方院校也可以增强办学水准,丰富办学特色。现阶段一些地方职业院校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几乎都是在校园内完成,组织的教育活动也没有密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来看,它有广阔的天地以及多种多样的乡土文化,地方职业院校将乡村教育平台建成并加以有效运用,将极大地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及传承,把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发展要求,基于智力及人才等方面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3]。
3.2建立乡村文化平台,构建科学的运行与管理制度
对于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来说,可构建专门的乡村文化中心等一系列职能部门,并安排专业进行管理,建设具备较大知识储备、较高服务水准及较强专业能力的服务团队,对该地区乡村文化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关的发展问题,深入挖掘优势特色等,促进后续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仅是凭借地方院校的力量还是不行的,应有效调动社会机构力量,以及人民群众力量,比如,与当地文化宫及社区文化室等进行紧密联系,构建乡村振兴服务网,对文化资源进行共享,建设有关的文化平台,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持续扩大乡村振兴团队。另外,应结合有关的运行状况,构建科学的管理考核办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3.3有效联系乡村为文化进行教育及宣传等活动
一些地方职业院校在进行文化活动时,基本都是在院校之内实现的,比如,二级院校组织的一系列比赛及社团活动等,其参加对象基本上都为校内师生,并且是在校园内开展的,很少存在走进乡村的现象。对此,地方院校在进行文化主题活动时,为加强和乡村文化之间的联系,可采取因地制宜方式进行教育宣传活动。对此,应围绕下述几点进行全面分析,第一,传承经典文化。对该地区历史典故进行了解,让校内师生前往乡村进行绘画及读书分享等活动;第二,全面彰显艺术魅力。结合音乐表演及舞蹈等文娱活动,借助艺术魅力启发人文情怀;第三,科学借助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全面运用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采取不同的方式及场地开展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吸收,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应用;第四,宣传科普知识。比如,讲授科学小知识等,加强农民对科学的认识,借助先进的思想意识,全面增强农民的科学素养;第五,宣扬法治精神。前往乡村地区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乡村人们的防诈骗意识及能力,确保其人身及财产安全,从而保证乡村和谐发展。另外,还可联系乡村传统节日进行艺术活动下乡,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开展乡风文明活动[4]。
3.4构建旅游文化品牌,创新乡村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既能增加社会效益,也能增加经济效益。对于乡村来说,它始终是人们的故土,是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基于城市发展过程来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逐渐加大,因而逐渐开始产生乡村旅游。对于地方职业院校来看,有关教师应与该地区政府部门进行合作,一起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构建“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环境,构建“一村一景及一品牌”的文化品牌,增加游客的满意度,让他们想要再次来乡村旅游。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根据该地区旅游景点,以及有关的特色产业,让艺术类专业师生开展旅游纪念品设计,让市场营销专业开展产品销售,如此不但可以为乡村构建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乡村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另外,就乡村特色产品来看,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来看,可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以此实现网络销售,最大程度地减少销售成本及产销时间,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结论:综上所述,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是重要的前提基础。基于乡村文化振兴,应调动乡村群众的发展意识,释放其思想,增强其综合素质,这就要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借助地方职业院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较好地满足高校人才培育及文化传承等要求,充分彰显师生的精神风貌,全面体现人才培育特色。构建文化服务平台,深入乡村,密切联系群众,进行和专业知识存在较大关联的艺术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方法。利用文化入乡村,把课堂理论变为课外实践,可以更好地指导理论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能力,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锻炼,突出高校的责任担当,还能建立学校的品牌形象,充实乡村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珊珊.财经类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1):50-52.
[2]薛淑华,王妙琼,林炎平.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47):144-145.
[3]徐海祥,王正云,施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路径探析——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0,25(19):122-124+143.
[4]陈凡学,孙兴民,钱多.农业职业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08):1474-1476.
作者简介:王幸(1986.10—),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