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空闲宅基地的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有关宅基地的法律文件中的规定农村村民合法使用或依法批准,用于建造住宅(包括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的集体所有土地。对于空闲宅基地的认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人走房空无人居住,荒芜、废弃没有利用的宅基地。农村宅基地超过法定标准面积的未利用的。从狭义上讲,就是宅基地空闲,未做任何利用。
二、农村空闲宅基地出现的原因
(一)城镇化进程推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未来我国村庄数量缩减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村庄的分化也将加剧,村落的活化与衰落并存。由于“农二代”的归宿去村化,以及“农三代”的完全城市化,相当数量村庄衰落。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空闲宅基地增多。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据调查,2010年农业劳动力中30岁一下人群比重只有20%,而50岁以上的则有34.6%,十几年来农村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突出,村庄的空心化、家庭的空巢化现象非常明显。宅基地的荒芜现象突出。
(三)农村地区制度、观念相对固化。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空闲宅基地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管理力量不足,我国农民土地情结,土地私有化观念根深蒂固,受传统风俗影响,如不愿拆迁重建,即使无人居住的房屋也不愿意归还给集体,这类现象在农村地区随处可见。
三、解决农村空闲宅基地问题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具体来看,乡村振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兴旺,这是解决农村产业问题的前提;利用农村空闲宅基地发展产业,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生态宜居,要实现农村的生态发展平衡,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条件取得经济效益;利用农村空闲宅基地的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建设文化广场、休闲公园、法制广场等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使农村的山美、水美、人居环境更美。三是乡风文明,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建设,移风易俗,发展乡村文明;四是治理有效,通过有效的法律宣传、法制广场建设等措施开展乡村综合治理,建设新型农村,营造农村安全的生活环境;五是生活富裕,强调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利用农村空闲宅基地发展产业,不仅合理利用了土地而且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奔小康。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利用农村空闲宅基地发展产业,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等等方式方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手段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农村空闲宅基地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四、农村空闲宅基地利用方式
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切实做到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户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财产权。进一步落实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表明,通过空闲宅基地的腾退、有偿使用等,盘活用好闲置宅基地,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为乡村建设和发展腾出空间,促进乡村振兴。吉林省《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为盘活利用农村空闲宅基地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返乡人员和社会企业,主要通过3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1.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2.利用闲置住宅发展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3.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为我省的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物资基础。 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农民和农村有效地参与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中,合理的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充分利用农村数量巨大的建设用地资源,聚集乡村振兴所需的生产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建设用地保障。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面积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76人,户籍户数552户。常住户数219户,常住人口995人。朝鲜族人口占48%,由于本村朝鲜族人常年到韩国去打工,朝鲜族居住房屋的闲置率达到39.6%。2018年开始,朝阳村利用朝鲜族村民闲置的空屋资源,打造民俗特色旅游。新建、维修民族特色建筑和院落,还原了朝鲜族村寨特色村落风貌,建立40栋独具朝鲜族风格的民居民宿。发展特色旅游,带动休闲农业、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集体和村民收入,2018年,朝阳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00万元。2019年被选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五、结语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综上所述,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民固定资产的收入;有利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耕地保护的占补平衡;有利于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物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