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裴爱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裴爱珍,.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 地理研究进展,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7.
摘要: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强调将学科教学和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优势,打造生活化地理课堂,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发展。为此,本文主要从意义、现状和策略等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关键词: “互联网+”背景;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57
基金资助:

引言: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生活化高中地理课堂成为了广大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接下来,我们就此课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案例不具备典型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师开始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纷纷将生活实例引入到地理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乐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并未充分了解和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所引入的案例不具备典型性,且可操作性较低,这不仅会影响到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序开展,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找不到学习重点,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3]

(二)缺乏必要的课堂互动和课堂评价

就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为了追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存在滥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频繁互动,设计的教学情境过于繁杂,甚至会在一堂课中融入情境、多媒体、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在这种与不考虑学生认知特征和实际情况的生活化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另外,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时,都会忽略课堂评价这一环节,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价,使得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进而影响到生活化教学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效果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但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将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地理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或现象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5]。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增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地理环境”相关内容进行授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课前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课件内容:“桉树被种植的澳大利亚沿海地区,能够给当地的居民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将桉树移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后,则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简单思考,引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探究欲望。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澳大利亚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通过对不同地区和环境下植物生长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推断,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地理教材和生活教材相结合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选编人员精心挑选的,其中有很的内容都是非常好的素材。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其中的生活化元素,并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生活技能,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地理教材和生活教材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生活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地壳运动”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授课时,教师就可以对这一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挖掘出其中地震及地震预防的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利用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动态演示地壳运动的原理和过程,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地震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教师可以将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于“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这些震撼的画面和数据,了解到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地震预防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地震前的征兆和地震预防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生存技能。

(三)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强课内外教学的联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实现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在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授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借助互联网平台,查找和搜集本地区交通方式和布局变化的相关资料,并从交通运输发展变化的季度去分析和理解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通过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借助互联网技术,丰富课后作业形式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后作业布置情况来看,主要以背诵知识点、习题练习等形式为主,这些作业形式都是为考试而服务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课后作业入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设计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观察作业、动手操作作业、研究学习类作业等,丰富课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授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搜集和调研所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特点等。作业提交的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演示文稿或图表,以此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结束语: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促进学科教学和生活化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理解和分析地理知识,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秋芳,钟广锐. GIS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1):62-63.

[2]池毓谨.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108-109.

[3]马元荣. 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J]. 科技资讯,2020,18(36):72-73+7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