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探索
魏春苹1 孙涛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魏春苹1 孙涛2,. 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探索[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725.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本文从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产业融合的制约因素和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DOI:10.12721/ccn.2023.157725
基金资助: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所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造力、竞争力,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传统发展动能,为产业兴旺提供动力支撑;有助于发挥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契合,农业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有机整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农村活不活,农民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兴旺农村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重要途径。产业融合不仅要提升农业生产功能,还要实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全面拓展,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企业整合聚集,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不同以往农村产业的构建,它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要把乡村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产业配套、互补、协调发展长效机制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二、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产业发展规划滞后、生产效率低下、配套资源不足等一些问题。

(一)主导产业规划滞后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养殖或是旅游、文化、服务,都需要有长远的产业规划和稳定的产业基础,借助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产业规模,进而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确定适宜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但目前,多数地区尤其是镇村很少有针对性地建立《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这就使得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方向、目标、路径不明确,相应的办法、措施、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及需要配套的政策等都不完备,造成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行情好时“乱跟风”“一窝蜂”种植,大丰收后又严重滞销。

(二)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

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由于土地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高,与规模化经营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在实际推动过程中目前多数依赖市场法则,体制机制上存在很多需要健全的地方。一方面部分农户对流转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集中连片规模流转成功率不高;另一方面个别村民利益诉求过高、甚至违约,不仅影响了预定规划也给后续管理带来较大不便。急需打破制约,加快资源整合,提高生产效率。

(三)配套资源不健全

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市场、信息、渠道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人才、和资金。留在本地的农民,专业素养不高,农技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制约着农村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产业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金融资本不愿意涉足农业项目。

三、推动产业融合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招远市金岭镇大户庄园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聚焦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抓住土地流转这一“牛鼻子”,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发力点,创新经营理念、管理方式,通过三产融合、跨界发展,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变。

(一)党建引领、抱团发展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走的快不快,齐心协力是关键。大户陈家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周边13个村土地1.2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名村民就业。同时派出3名党委委员,到周边3个薄弱村挂职第一书记,协助抓产业项目运营和村务管理,帮助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班子建设等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村集体通过领办合作社,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通过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群众加入合作社,除了土地流转的保底收入,还有入社务工和经营分红。让党支部走上经济发展前台,既管党建又管发展,把基层党建全面融入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和共同富裕之中,靠经济纽带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重建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统分结合、集中集约

招远市大户陈家村探索出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统一打造、专业人才分包经营、庄园统一运营”的“统-分-统”发展模式。合作社根据地形地势将土地流转并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后,再分片对外发包,吸引村民和城市返乡人群成为“农场主”,庄园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和品牌化营销。通过这种模式,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聚农户。靠“统”汇聚合力、靠“分”激发活力,实现了分散管理、集体运营、共担风险、互利共赢。在减轻成本压力、壮大集体收入同时,周边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获得了稳定收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科技支撑、人才驱动

大户陈家从2014年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人才和技术同步引进,邀请省农科院、鲁东大学等10余名专家长期技术指导,自主培育职业农民60余名;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按照“国家农业公园”标准建设了涵盖矮砧苹果、葡萄、猕猴桃、大樱桃、秋桃等品种,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规模化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与中科院合作搭建了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引进水肥一体化、土壤监测、生物防控、远距离控制等技术,实现了管理方式由粗放向集约高效的转变。

(四)三产融合、提档升级

扩规模塑品牌,做优做强一产。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围绕产业抱团发展,打造了大户庄园现代农业园区和雾云山特色农业产业带,变小散种植为规模经营;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特色农产品。补链条提效益,做大做实二产。聚焦农产品前端收储与后端加工,通过招大引强共同开发、引入先进设备和内部挖潜改造等方式,先后引入了果干、果汁、果酒、饮料等不同类型的生产线,建设果品保鲜库、交易中心,配套冷链运输设备,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附加值大幅提升。添内涵聚人气,做精做活三产。依托钟离河、雾云山和华山“一河两山”,中国龙口粉丝博物馆、大户庄园南海林苑、九顶原乡中医药养生谷、金岭水库红叶谷四大生态旅游区,将众多农家乐、采摘园穿点成线,打造起一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建成“仰望顶战役遗址→民族英雄赵书策故居→革命忠烈馆”胶东红色文化体验带,每年举办“葡萄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以及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活动,形成“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格局。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