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郊区作为与城市联系密切的城乡过渡区域,其功能内涵和空间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而郊区中的乡村,更是由此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郊区乡村的功能及其空间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也发生着复杂的演化过程[2];在城乡融合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仅仅将城郊乡村看作是城市的扩张延续,使其永远处于不城不乡的尴尬境地,而应该更多地根据其自身特点重新塑造城郊乡村特色并改变原有脏乱差的形象,从多方面努力改善其整体的人居环境。
正文:
一、保护环境,加强乡村生态建设
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是打造乡村宜居人居环境的基础,也是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3]。目前,由于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环卫设施的落后,使得中国大多数乡村地区仍面临着村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村内环境卫生差的问题,而城郊地区乡村由于面临着更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影响,这一情况更加严重。
因此,城郊地区乡村的环境政治应做到“外防污染、内优配套”,即对外要清理居民点周边的污染企业,同时增加居民点外围的植被覆盖率,从而阻断烟尘等污染物的侵入;对内要提高农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的扩展,特别是可以依托近城优势,与城市环卫系统对接,逐步完善乡村居民点内部的环卫系统,并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系统。
二、突出特色,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基于邻近城市的空间优势,城郊地区的乡村往往会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集聚,所从事的产业也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从过去的业态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4]。虽然在短期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巨大财富,但从根本上讲破坏了乡村特有的传统文化,而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又往往是乡村实现产业转型和环境风貌提升的灵魂,因此,为改善人居环境应帮助那些被城市文化“严重侵蚀”的城郊地区乡村找回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发扬传承。
作为城乡规划的设计人员,在建设初期,应制定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计划,完善历史文化村落、传统村落和民居的清单,建立监督机制。在开发和重建过程中,避免大型拆除和建设项目,停止掠夺性开发并严格控制破坏性行为。此外,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必要融合现代社会主义文明,改善信息交流项目,并根据国家措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发展完整的基础设施以及传统活动和手工艺品产品,促进现代社会发展,中国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恰恰是那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力量和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三、以人为本,优化空间布局
人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改善居住环境的项目应充分照顾居民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将居民置于基本位置,为居民的利益而努力,而不是牺牲他们的利益换来所谓的“政治成就”。现阶段居民基本利益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获得,最直观地体现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空间布局优化的重点体现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愉悦的生活空间。
在打造个人空间即乡村民居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进行系统的环境规划,重点关注住宅建筑的自然景观并保留建筑的传统元素,尽可能多的进行原始设计,以实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点的有机融合。除此以外,应综合考虑如何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安全氛围不仅反映了居住区的日常管理情况,还反映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这还取决于居住区规划的安全性,因此,建立适当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在打造开放空间时,我们必须注意绿化、绿色建筑、行道树和增加绿色空间,还应建立多尺度区域,要考虑绿地和开放空间的组合,以创建多层次的综合景观,还应考虑到不同年龄居民所需的活动空间,确保居住空间的质量及安全性。
四、依托政府,发挥建设资金效能
乡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直是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阻碍,毕竟乡村原本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乡村改造项目漫长的资金回报时间严重打击着社会投资者的信心。因此,现阶段,政府投入还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资金来源。
为了提高用于改善人类住区环境资金的投资率,市政资金应每年提供固定资金用来改善环境,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环境的保护与居民居住环境的维护治理。此外还应当明确年度预算中的投资比例,以确保环境治理团队的长期稳定。由于各个地区的财政资源有限,因此还需要社会资本投资机制的正常运作。这种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不仅利于政府简化行政程序,还可以提高市场参与率。要想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权责分明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资金紧张的局面。对于城郊地区乡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可以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设立专门的乡村居民点环境管理基金,以保证持续进行环卫系统升级改造等项目。
随着项目的推进,待时机成熟时,有必要时可逐步将政府的权力移交给乡村地区的公共组织,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此外,城郊地区乡村的建设还包括跨行政区划、跨部门的工作,例如土地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社会保障,因此,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和协调合作是工作推进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可以建立专门的劳动协调委员会,集中国家资源完成城郊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郊地区乡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是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毗邻城市的特点虽然给予了自身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给其人居环境改造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在多学科、多部门、多维度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才能使城郊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得到真正改善。
参考文献
[1].徐立敏与谭诚, 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研究. 农业经济, 2021(05): 第43-45页.
[2].刘林, 西安城郊乡村转型研究, 2019, 西北大学.
[3].宋保胜, 吴奇隆与王鹏飞, 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实诉求及应对策略. 中州学刊, 2021(06): 第39-45页.
[4].白理刚与鲍巧玲, 城郊乡村地区的城乡融合规划研究——以西昌市东部城郊乡村地区为例. 小城镇建设, 2019. 37(05): 第2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