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在胎儿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
韩昆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昆 ,. 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在胎儿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J]. 诊断医学,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061.
摘要: 目的 探讨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在胎儿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室内强回声灶的胎儿1 0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心室内强回声灶大小、数量与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相关性。结果1068例中,其中心室单发强回声灶983例(左心室965例,右心室18例),心室多发强回声灶62例(左心室48例,右心室14例) ,双心室强回声灶23例;心室单发强回声灶直径<2mm者547例,强回声灶直径2.0~2.5mm者420例,强回声灶直径>2.5mm者14例。在1068例有心室强回声灶的胎儿中不伴发心脏结构异常者985例,伴有心脏结构异常者83例。结论胎儿右心室强回声灶、心室多发强回声灶、双室强回声灶及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直径较大者与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相关性大。
关键词: 心脏病;心室;超声检查;胎儿
DOI:10.12721/ccn.2024.157061
基金资助:

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是胎儿心室乳头肌部位局灶性回声增强区,其回声强度与骨骼回声相似。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心室。由首次描述了左心室内强回声灶。它是- -种超声表现,不是心脏畸形,也不是心脏异常的超声诊断,在超声心动图中很常见。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较常见,其发生率为本文主要研究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与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2月1日--2011年8月13日对5 851例年龄20 ~39岁,平均27岁,孕龄在22 ~ 35周的孕妇进行胎心检测。

1.2方法:使用GE730彩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 5MHz。首先对胎儿进行常规测定,对于发现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者,记录强回声灶大小(仅限于心.室单发强回声灶)、数目及有无心脏结构异常等资料。对于单纯心内强回声灶者,建议动态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其变化,必要时出生后复查;合并胎儿心脏畸形孕妇,在诊断胎儿心脏畸形后建议到上级.医院进- -步检查或生后复查, 以进- - 步确诊或验证产前诊断。

2结果

2.1超声影 像表现:5851例孕妇中发现胎儿心室.强回声灶者1068例,其中不伴发心脏结构异常者985例,伴有心脏结构异常者83例。985例不伴有心脏结构异常胎儿中,心室单发强回声灶者961例,其中左心室959例(直径<2.0mm者546例,直径2.0~2.5mm之间者410例,直径>2.5mm者3例) ,右心室2例(直径<2. 0mm者1例,直径2.0~2.5mm之间者1例);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者19例;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者2例;双室强回声灶者3例。83例伴有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胎儿中,心室单发强回声灶者22例,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者6例(直径<2.0mm者2例,直径2.0~2.5mm之间者2例,直径>2.5mm者2例),右心室单发强回声灶者16例(直径<2.0mm无,直径2.0 ~2.5mm之间者6例,直径>2.5mm者10例);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者29例(34. 9%);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者12例(14. 4%) ,双室强回声灶20例(24.1% )。

2.2临床诊断:83例心脏强回声灶伴有心脏结构异常胎儿,均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心脏结构异常均与我院诊断相符。其中67例引产,16例生后检查新生儿心脏超声与产前诊断相符。83例胎儿心脏结构异常分别是右位心2例(均为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室间隔缺损5例(膜部4例,肌部1例),右心室单发强回声灶3例(直径分别为2. 0、2.2、2. 6mm;2例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心内膜垫缺损4例(均为多发强回声灶,其中1例在右心室内,3例在左心室内),单心房2例(均为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单心室2例(均为双心室强回声灶直),左心发育不良1例(右心室内强回声灶直径2. 8mm) ,右心发育不良1例(右心室强回声灶,直径2. 3mm),肺动脉闭锁1例(双心室强回声灶),法洛四联征25例(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3例,直径分别为1.8 2.4 3.0mm;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13例;右心室单发强回声灶6例,直径分别为2.1、2.2、2.5、3.1 3.1、3.3mm;双窒强回声灶3例),二尖瓣闭锁1例(双室强回声灶),三尖瓣闭锁1例(左心室强回声灶直径3. 2mm) ,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右心室强回声灶直径3. 0mm),大动脉转位6例(1例左心室强回声灶直径1.8mm;4例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1例右心室强回声灶,直径3. 0mm) ,右心室双出口20例(1例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直径为2.3mm; 3例右心室单发强回声灶,其中直径分别为2.6、2.8 3.2mm;3例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8例双室强回声灶;5例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单纯肺动.脉狭窄3例(均为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肺动脉狭窄伴三尖瓣闭锁1例(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 ,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狭窄1例(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永存动脉干1例(双室强回声灶),主动脉弓离段2例(双室强回声灶),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双室强回声灶)。

3讨论

近年来,产前检查随着系统超声的开展,胎儿心室强回声灶被不断发现。心室强回声灶是- -种 超声声像图表现,在临床上很常见‘5],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有以下几种可能:①心室内增厚的腱索形成的超声强回声发射;②乳头肌中央矿物质沉积、钙化,可能是乳头肌内冠状动脉末梢分支早期缺血性改变;③乳头肌及腱索不完全穿孔,这种穿孔可以是正常心房心室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变异。有研究6]表明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是染色体异常的标记之一,应该将其作为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或心脏畸形的线索。

本研究结果显示1068例胎儿心室强回声灶均位于二尖瓣或三尖瓣腱索处;有985例不伴发胎儿.心脏结构异常,心室单发强回声灶者961例(心室单发强回声灶直径≤2.5mm 958例,直径> 2.5mm仅3例,均在左心室)。对于左心室多发强回声灶、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以及双室强回声灶仅占不伴胎儿心脏结构异常985例的2%。说明心室强回声灶大部分是不伴心脏结构异常的,特别是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且直径较小者,它只是心室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变异,甚至是一-过性表现,预后良好,这与某些研究相吻合(”。本研究中在孕22 ~27周发现有心室强回声灶者,在孕33 ~35周进行复查,结果发现其中875例缩小或无改变, 110例自行消失;而对于83例心室内强回声灶伴有胎儿心脏结构异常者,心室单发强回声灶22例(约27.7%),其中心室左心室6例,右心室16例,直径<2. 0mm者2例,直径在2.0~2.5mm之间者8例,直径>2.5mm者12例。左、右心室多发强回声灶及双室强回声灶61例(72. 3%)。由此可以看出心脏结构异常伴心室强回声灶的胎儿,强回声灶一般为多发,或位于双心室,如果强回声灶位于单心室且单发的,强回声灶位于右心室胎儿心脏结构异常比例明显增大,且一般直径较大( >2.5mm)。说明对于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直径较大者( > 2. 5mm)、右心室强回声灶、双心直径室内强回声灶则意义较大,其伴发胎儿心脏结构异常比例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心室强回声灶在产前超声检查过程中是易于发现的,它不是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直接超声表现,对于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且直径较小,其临床意义不大,应随访观察。但是对于胎儿心室内多发强回声灶、双心室强回声灶或右心室内单发强回声灶者、左心室单发强回声灶且直径较大者,与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相关性较大,它提示着抬儿心脏结构异常存在的可能,应建议行胎儿心脏超声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胎儿心脏结构异常。

参考文献:

[1] 晁桂华,郑陈光,莫云,等. 高危孕妇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点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5(5):355-359.

[2] 李晓兰,金沛,赵金财. 胎儿心室内强回声斑在染色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20,42(11):996-999

[3] 汤蓓,赵婧,彭卉,等. 胎儿心室内灶状强回声在胎儿结构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西部医学,2010,22(11):2140-2141.

[4] 陈瑞芳,林萍,欧婉燕. 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与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 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3):311-312

[5] 黄杏玲,邓新娥. 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及预后[J]. 华夏医学,2017,30(5):79-81.

[6] 李吉英,孙萍. 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灶在胎儿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1328-1330.

[7] 刘洪胜. 产前B超对胎儿心内强回声灶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7):104-10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