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逐渐影响到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利的发展契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然而,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的污染现象严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监管机制的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基于此,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态环境建设路径成为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1落实乡村振兴的环境目标
1.1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即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而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又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各地应通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实施乡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倡导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1.2农业实现绿色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也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应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使农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各地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对畜禽粪便和污水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处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环境承载力降低
从当前形势来看,制约农村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在农民。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进城务工,村中居住的大都是知识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他们普遍不懂得环境保护知识,也不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只一味按照自己往常的生活习惯去消耗自然,破坏自然。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过度使用化学制品已屡见不鲜,污水肆意排放也随处可见,垃圾任意堆砌更习以为常,这种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技能的缺乏,使乡村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环境承受力逐渐降低。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能毁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在这种状况下,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帮助村民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技能对生态恢复和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2缺少有影响力且规范的组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环保民间组织在环保知识、环境监管、环境监测、环境技术和环境援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的环保民间组织起步晚、不规律、权力少、社会影响力小,所以社会认可度不高。当前农村社会组织更多是以农业合作社的形式存在,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具有局限性,环境治理经验缺乏,与专业环保组织水平差距较大,对解决农村生态问题作用有限。社会环保组织在大众心中的认可度不高,难以吸引民众参与,导致其治理行动难以推进。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3.1树立生态环保意识,重视乡村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生态环保意识是一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乡村地区的民众大多文化水平有限,环保意识淡薄,无法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社会及相关政府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强化环保宣传力度,向村民介绍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及法律常识,从而提升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村长可以带头组建环保建设团队,引导农民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融合起来,真正推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2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各级政府应增加科技投入,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绿色养殖,倡导发展生态有机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源上解决农业污染问题。例如,针对农村最普遍的化肥、农药污染问题,通过积极运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保证在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作物能保持较高的产量;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通过运用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技术、除臭技术和再利用技术,减少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针对秸秆污染问题,通过研发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3.3拓宽村民参与渠道,发挥监督作用
目前大多数村民缺乏政治参与意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个人公共精神,对自身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缺乏准确认知。广大农村居民群众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质量会影响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各级政府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治理工作,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首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政府要通过法律切实保障基层组织和农民主体地位,确保农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其次,政府需要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鼓励广大群众行使监督权,积极向政府反馈问题;同时,政府要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渠道,最大限度保证其参与度。例如,可以通过环保热线等方式进行“最美家庭农户”加分项目,增强村民环保自律,加强村民之间的相互监督,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活动,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和治理阻力。
3.4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构建科学绿色的农业产业结构
各地应以农村绿水青山的巨大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采摘等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将农村环境整治与之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还可间接激发村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驱力,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农民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严格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力实施畜禽粪便回收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复合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等措施,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生态系统,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结束语
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顺应人们对优美环境的需求,我国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在这“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具体要求每位社会成员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针对农村污染的专项治理活动,工厂企业加快科技创新,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各领域各部门间相互配合,从而加快我国乡村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生态振兴。
参考文献
[1]刘庆.政工工作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文化,2022(08):220-222.
[2]韩晓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J].环境工程,2022,40(08):279.
[3]王新奎.乡村振兴中农村环境治理分析[J].环境,2022(06):75-77.
[4]闫晓芩.浅谈政工工作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文化,2022(04):232-233.
[5]李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治理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7):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