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发生了诸多改变,这就使得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大众来说,类风湿关节炎很常见,身边也存在患有该病的亲朋好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基础其实是滑膜炎,在刚患病时,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治疗,任其发展,该病后期就可能发生关节畸形,甚至丧失正常功能。类风湿关节炎发作后,患者疼痛感异常强烈,会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会降低生活质量。类风湿关节炎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所以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在发病时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严重影响[1]。类风湿关节炎通常发病较为隐匿,并且临床表现和病情较为复杂,所以早期准确的诊断疾病,对于后续的治疗和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在临床中,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RF检测等等,这些诊断方法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容易出现误诊的现象,无法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甚至会延误治疗时机。所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展开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以我院检验科4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7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在此期间在我院检验科接受体检的4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42例患者划分为研究组,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最小者41岁,年龄最大者73岁,平均年龄(53.4±6.6)岁;对比组选择在此期间接受体检的健康者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42岁,年龄最大者74岁,平均年龄(54.7±5.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患者本人及家属均为知情,并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并且愿意配合护理者。
排除标准: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②合并语言障碍、精神类疾病者。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展开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由我院检验科相同的工作人员实施检验,检验者在开始检测前一天进行禁食,须空腹八小时以上,次日清晨抽取3ml空腹静脉血,通过肝素抗凝对血液标本进行10min的高速离心处理,录取上层血清。
检测类风湿因子(RF)选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仪器和试剂均为配套,RF浓度大于20IU/ml则为阳性。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选用罗氏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如果浓度大于17U/ml则为阳性,如果大于500U/ml则以500计[2]。检测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使用全自动蛋白分析仪以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仪器和试剂为配套。根据说明书展开操作。正常值为补体C3:0.9——1.8g/L,补体C4:0.1——0.4g/L,IgG:7——16g/L。
1.3观察指标
①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RF、抗CCP指标;②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RF、抗CCP阳性率;③研究组、对比组补体C3、C4及IgG指标。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RF、抗CCP指标
研究组患者RF平均值为(238.21土93.66)、抗CCP平均值为(301.21土94.36),高于对比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
表1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RF、抗CCP指标
2.2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RF、抗CCP阳性率
研究组患者的RF阳性率为78.6%、抗CCP阳性率为95.2%,高于对比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
表2研究组、对比组患者的RF、抗CCP阳性率
2.3研究组、对比组补体C3、C4及IgG指标
研究组患者IgG指标为(15.25±4.62),高于对比组,补体C3为(0.71±0.22)、补体C4为(0.21±0.11),低于对比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3。
表3研究组、对比组补体C3、C4及IgG指标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甚至出现功能障碍。该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通常与遗传、自身免疫能力、感染等因素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在早期出现症状前,患者会有低热、乏力等情况。类风湿关节炎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所以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身心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起病缓慢而隐匿,所以早期准确的诊断疾病,对于预后有着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是早期临床诊断中较为常用的检查和诊断依据,但是这一方法的特异性较差,并且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因此诊断的可靠性相对较低,需要联合其他检验方法进行检查。近年来,临床逐渐采用抗CCP抗体,APF以及GPI抗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其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有效减少误诊的发生。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关节炎严重程度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临床采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率能够显著提升,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42例患者经检测后,RF平均值为(238.21土93.66),抗CCP平均值为(301.21土94.36),补体C3为(0.71±0.22)、补体C4为(0.21±0.11),IgG为(15.25±4.62),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传统的检测类风因子虽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会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影响预后效果。检测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最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但是由于该检测特异性差,可以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是正常患者中检测出来,所以在诊断嗯风湿关节炎时,往往需要联合其他方法进行诊断。现今采用AFA抗CCP抗体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准确率,减少误诊的现象。联合诊断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更好,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于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使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较高,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淑芬.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0,000(004):44-45.
[2]梁晓静,王冬梅,欧阳德宏.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0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