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 广大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模式。建立既可以保证全国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又可以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发展模式,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作为民族地区来讲,工业化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受困于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并行的发展模式影响,现在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为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强化可持续发展,是有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就决定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实现协调发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调整,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发展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在解决发展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等方面破难题、建机制,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新行动。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一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二要大力推进优势增长极内部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三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确保“两个文明”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归根到底最终要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协调发展。这三个文明协调、和谐、健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发展的标志和尺度。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实际,体现统筹兼顾、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现,力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入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县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目前在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注重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认真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有效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倾向。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既遵循科学发展观的一般规律,又结合自身的特殊实际,走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自身优势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必须坚持一切从特殊实际出发,培育具有自身发展优势的重点产业,“扬我之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以重点带动全局”,“扬我之长”的发展思路。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发展的质量,进而创造出雄厚的物质基础,为解决社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缩小与全国特别是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提供强大的实力支撑。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实际,注意统筹协调,“补我之短”。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往往还会呈现出某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补短”的目的就是不强求面面俱到,不去盲目攀比,大搞大而全,要注重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来弥补自身在产业结构上的不足,以求保质、保量、快速健康的发展。我们既不能搞拉平的战略,压抑优长;也不能忽视短处,贪求大全,必须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求的特殊路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个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化工商企业改革,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努力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国以民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人民意愿,将生态环境提升到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方法路径以及当前任务作出科学谋划和部署,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实践指南。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改革举措,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修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现代感知手段和大数据运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应急等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