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设营造林工程的意义
营造林工程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更好地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维护水土平衡状态。当水分进入土地之后,会顺着树干进入地面,从而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其次,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然环境的空气净化工作。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树木可以充当自然界的空气净化器,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更好地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换工作。如果环境中存在一些放射性的有害物质,树木还能成为绿色屏障,避免这些有害物质侵蚀人们的日常生活。
2 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规划不够科学
营造林工程实施之前,工作人员需统筹规划营造林活动的开展,提前预测、判断和应对潜在的隐患问题。但就目前来讲,部分基层人员并没有提前调研、分析工程现场环境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这样将会有较多问题出现于营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导致营造林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规划工作不够科学,营造林中苗木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不仅严重浪费了资金资源,也阻碍到林业的整体发展。
2.2 苗木成活率较低
造林树种生活率偏低问题在林业工程中广泛存在,导致营造林成果受到严重影响。苗木成活率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树种选择、栽培管理、土壤条件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皆可能影响到树种的正常存活。特别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发生较大的变化,恶劣天气经常出现。如果在营造林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应对天气问题,将会导致树苗成活率遭到降低。
2.3 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够完善
近些年来,一些基层地区依然存在着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虽然能够依据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开展造林工作,但后期树木的养护管理却遭到了忽视。树木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病虫草害等问题直接威胁到树木的生长质量。如果缺乏完善的管理维护机制,将会出现病虫害大面积蔓延现象,对林业整体发展造成危害。一些林业工作人员的病虫害防治知识不够丰富,难以科学预测、正确鉴别病虫害类型,无法提前进行预防。而林业病虫害的隐蔽性较强,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机。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在防治病虫害时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等单一手段,不仅难以根除病虫害问题,还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到林业生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 营造林质量的提升对策
3.1 加强统筹规划工作
第一,开展营造林工作之前,规划人员需依据营造林整体目标,实地勘探造林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区域水质条件、土壤类型、地质环境等诸多内容深入了解和掌握。结合调研结果,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方案。如部分区域土壤较为贫瘠,选择的林木需具备较强的耐瘠薄性。部分区域土壤条件优良,可在规划树种间套种一些经济作物,这样不仅地区环境条件可以得到改善,又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二,要妥善计划与分析营造林作业中的关键环节,详细设计细节问题,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营林方案,以便顺利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对造林技术人员充足配备,且选择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以便从人才角度保障营造林的质量。
3.2 保障生长环境
在林木的正常生长阶段,管理人员要做好常规性的除草、施肥、松土、灌溉等工作,如果该地区的雨水较多,需通过设立排水沟,及时排除多余雨水,防止树根被雨水长期浸泡,也可以防范大量雨水对树苗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如果该地区长期干旱,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人工降雨,通过这种方式,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另外,管理部门还可以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林木生长的人工干预,如引入3S 技术,借助遥感技术对林木生长信息进行自动化检测,掌握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森林病害进行精准定位,遇到不良因素影响时可及时应对。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林木生长的干预效果,为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不断提升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
3.3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首先,优化营林技术。工作人员在开展营林造林工作时,需精心选择林木品种,保证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性能,促使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率得到降低。在苗木栽植时,需精细化筛选苗木,将存在病虫害或长势较弱的苗木及时筛除掉。同时,大力营造混交林,通过搭配栽培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能够营造层次丰富、稳定性较强的林业生态系统。其次,生物防治。林业害虫皆具有相应的天敌,在营林护林过程中,需将利于天敌生物生存的环境营造出来,利用天敌生物来抑制害虫基数。如可在林间筑造人工鸟巢,吸引啄木鸟等益鸟。同时,现阶段生物农药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常规化学药剂,生物农药具有更加优良的安全性能,既可以防治病虫害问题,又能够避免污染到林业生态环境。例如,针对松毛虫等常见林业害虫,可利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最后,物理防治。本种防治技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且需求的成本较小。如通过利用害虫的趋性特征,于害虫高发时段在林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色板等设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虫害问题。或将隔离带规范设置于林间,切断害虫的蔓延路径等。需注意的是,在无公害防治过程中,也可辅助性采用化学防治技术。但要结合病虫害的实际类型,选用针对性的化学药剂,严格控制药剂浓度。同时,创新药物喷施方式,提高施药效率。如可将无人机飞防技术运用过来,这样可高效完成大面积病虫害防治任务,遏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投入充足的资金资源,对各类现代化管理技术、设备设施等积极配置,改善林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为营造林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其次,要大力培训现有的造林护林人员,将林木栽植、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的应用技术等作为培训的重点,促使造林护林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要落实责任机制,对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化,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定期组织考核活动。为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需在薪酬调整等多个方面积极利用考核结果,以便促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主动落实各项管理任务。此外,林木的存活与生长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林区周围民众广泛宣传林木资源的保护意义,详细讲解破坏林木资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民众的护林意识得到提升,避免出现随意砍伐、纵火等不良和犯罪现象。为保证宣传教育的效果,要综合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如横幅标语、电视广播、网络技术等,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范围。由于基层民众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接受能力,在宣传过程中需选用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提高宣传工作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营造林工作中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果不加以及时应对,将会降低营造林质量,威胁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工作人员需进一步完善营造林管理机制,全面把控营造林的各个环节,促使营造林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与设备设施,促进营造林工作的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宏.林业工程提高造林质量的管理措施[J].农家参谋,2020.
[2] 郭红财.提高造林质量措施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
[3] 陈何盾.浅谈提高晋北地区营造林质量的技术与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