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概念孕育而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医学高等学校而言,在思政
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体系[1]。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医学高等教育过程中,一些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大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伴随着中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疾病预防等方面也逐渐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的过程中,中国在疾病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绩,人们逐渐认识到适应中国国情并能服务中国医疗卫生需求的科学发展才能根本解决人民对医疗卫生的需要。医学高等教育也将走向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的道路。建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才能在医学教育过程儿中培养专业技能拔尖人才的同时,塑造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一、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定义及特点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定义
思政课程是关于思想政治系列课程的总称。狭义来讲就是指专门开设的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系列公共必修理论课及实践教育等课程,通常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式政策》等理论课程和针对社会发展进行的社会实践课程,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旨在促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2]。
课程思政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是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业技能课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寻求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课程思政的理念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形成了覆盖范围更加全面、更为科学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特点
思政课程是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的教育过程,将思想政治作为研究和教育的主题,政治属性是思政课程的第一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通过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用显性的传授方式将各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形式都决定了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上也更直接的,具有显性特征。
课程思政则是结合专业教育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依托专业教育过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专业教育是课程思政的第一属性,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课程思政的隐含属性,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属性。专业教育过程是不变的,但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整合各种思政资源,将“怎么用?为谁用?”双重教育同时传递给受教育者,用隐性的传授方式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虽然是个间接性、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但实际上是更加庞大、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大思政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系统性的课程观。
二、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协同育人是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实践的问题。思政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发挥显性教育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有进阶的系统的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发挥间接性教育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各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的同时搞清楚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问题。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取向一致。从教育形式上来说,二者在教育功能上是互补的,对于医学生,学生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找到为什么?还要落脚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找到怎么做?对于专业要求较高的医学岗位来说,怎么做是更重要的问题,所以单纯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系统育人是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协同育人是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伴随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学习媒体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专业知识的传授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已经逐步代替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极为多元化的现状,倘若只注意课堂讲授,对于学生学习其他途径的放任不管,那么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信息和思想的冲击下,思想道德观念终将会动摇。在这样的形式下,在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地位,就要求高校必须以注重整合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资源,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特别是医学生有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课程,临床实践过程中学习压力大、学习工作量多,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思政课程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成为医学生临床实践阶段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协同育人成为了在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协同育人是教育方式的必然选择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专业对于大学生影响逐渐增大,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专业成为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衡量标准,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习要求较高的医学院校而言,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投入时间长、投入精力多,出现了医学院校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就愿意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学一点,对于自己的非专业知识就得过且过,知识求知欲低,实践积极性差。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的院校,只有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育方式上的优势,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立,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可见,协同育人是教育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医学院校相对于其他专业院校有具有一定特点。首先医学类高校实行的是五年制本科教育体制,专业课程多,学业压力大,其中还包括了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课程。学生和教师都会将精力放在专业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思想政治往往被忽视。还有部分专业教师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政治素养上较为缺乏,不具备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政治敏感度,看待问题也比较主观及片面,无法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更有甚者将教学作为“附加工作”,自身的德育意识及责任感不强,“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中,往往只看中“医生”这一更具有经济价值身份,完全忽略教书育人的责任。
另外,因为在医学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医学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边倒的偏见,认为西方研究结果就是绝对的“标准”,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以口号式、标语式的教学代替“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全权交给思想政治教师。而专业性较强的特性也使得思政课程老师无从下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单一的尴尬局面[3]。思想政治教师帮不上,只能单纯的照本宣科,其他教师又专注于自身学科的知识讲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解决好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分工
医学各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有较强的的专业技能,但对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还是“门外汉”,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特别是当前思想多元交织、矛盾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下,培养好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素质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课程思政教师因为专业背景,不能够完全承担全部的思政课程内容,只在专业范围内开展思政教育,依托专业挖掘思政元素。专业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在专业内挖掘,突出专业课程所囊括的思政元素,对于总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还是要由思政教师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各自守好一份田。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听取思政教师意见,把方向、找方法、保质量,思政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邀请专业教师一起讲故事、谈经历、树典型。相辅相成才能够帮助医学生强化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人文素养,进而推动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
(二)加大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
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深,有时一笔带过或对有些专业思政元素讲授方式方法不得当,存在太“过”、“偏”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专业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意识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国内医学水平相对落后,医学专业人员对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意识形态问题,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这一核心问题上。加之医疗市场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面对来自市场经济的诱惑,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会松懈。教育的核心是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专业教师,都要从从思想首先进行自我教育,医学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单纯在培养一门技术,更多的是通过言传声教培养一名医生。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将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坚定医生理想信念,在思想交织、文化差异、科技发展不均衡的医疗环境中,培养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素质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是专业教师需要仔细研究的。
(三)健全合理的课程思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估体系不健全,导致课程思政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是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生硬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在课程评价中往往只看有没有,教师在此过程中会形成标语式、口号式的思政宣讲,成为形式化的教育。从单纯的“点到”就合格的评价标准到合理制定课程思政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要做好的顶层设计。没有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肯定,且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和人员,同时不具备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案,致使“课程思政”仅是表面功夫,难以发挥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原则。重点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题,着重考察评估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执行主体,评价的内容要涵盖教师的课前准备、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与思想政治的融合、课后作业的安排是否与思想政治紧密相连等。对于学生要评估在学习医学知识时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吸收并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政治内容,考察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否融入到他们的专业成长中。
(四)研究医学生的特点
要研究医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所处阶段,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医学生具有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具有救死扶伤的人文素养,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对于专业背景要求很高,学习周期长,学生对于学历提升、实践技能培养的诉求强烈,特别是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典型模范是医学生最好的教育载体,纵观我国的医学发展历史,诸如伍连德、林巧稚、吴孟超等医者,都怀有极为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操,将救死扶伤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医生楷模对于医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单纯的灌输,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的过程中,中国在疾病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大大激发了医学生服务医疗卫生事业的热情,医学生奉献自身,服务群众的内在素养被激发。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以模范典型引起职业认同共鸣,根据突发卫生事件主动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准确传达给受教育者。
五、结语
医生这个职业不仅仅是需要高超的医术,还需要具备崇高的道德素养。医学类高校则是为社会输送白衣天使的重要阵地,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根据医学生特点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培养出具备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医学生需要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作用,各取所长、互补所短,逐步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这将是医学类高校未来改革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课程思政”视阈下医学类高校思政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孟 夏·342·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年第 20 卷第 17 期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20(20) 17
[2]李蓝江,王蕊,廖娟,吴英永,李仲铭.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医学类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4)
[3]孟夏.“课程思政”视阈下医学类高校思政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J]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