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是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和学科价值,地理实践力是其应用价值的显性表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最终要通过地理实践力实现,因而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支柱之一。
一、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剖析
1、实践不实,地理实践力培养之殇,地理实践力培养不足,这种状况是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痼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回归生活后却鲜有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低下,实践力教育“悬空化”;二是自主、主动进行地理实践的期望在许多学校仍是“镜花水月”,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引导路径,课堂中讲实践而不是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实践场所、实践设备、实践环境、实践课程、实践评价诸方面缺口较大,实践力培养“虚化”;三是高中地理教学没有突破精英教育的藩篱,没有实现向公民素养教育的转型,培养对象“小众化”;四是地理实践选择去难存易、删繁就简,实践实施主要沿袭地理爱好者的自发活动、课外活动等传统形式,将地理实践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少见,校内实践偶见,在野外、社会、家园等真实环境中实施的实践极少,实践设计“浅陋化”。2、认知偏颇,地理实践力培养困境之源调查发现,地理实践力培养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对实践力素养认识不到位导致实施不力,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地理实践力认知不清,认为地理实践力就是地理实践能力,或认为是实践智力,仍有人认为地理实践力仅是验证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偏离,不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基础,应试教育思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是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粗放,没有认识到意志品质在地理实践力构成中的重大作用和实践经验在地理实践力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四是地理实践力评价手段不足,以结果评价为主的标签式评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低层次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成效。不可否认,课改的推进已让不少一线教师在认识层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地理实践力的认知逐渐全面化、清晰化,目标定位向需求化、层级化转变,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实践力形成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尝试的案例明显增多,但问题产生的根源犹在,尚需努力改变。
二、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研学活动
开展地理研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好方法。在进行研学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包括确定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以及设定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也包括相关地理资料的收集以及配齐研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地理测量设备,如锤子、铁锨、手表、指南针、标尺、GPS信号定位系统等。在研学考察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可以根据考察内容和目的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不同小组分派不同的考察任务,做到分工明确。每组的任务尽量做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研学活动结束之后,各组要把考察的内容、方法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完整的研学报告。然后,学生通过研学成果汇报交流活动,了解各小组在研学中的实践体验和研究收获,做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学生通过研学活动,培养观察力和实践力,更重要的是,其动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的特征,教师可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的户外场所作为研学考察地点,带领学生获取当地地形、植被、土壤、水文、岩石等自然地理信息;以学校所在地的城市为考察对象,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获取当地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相关信息,探究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明了了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懂得了地理问题的解答方向和地理术语的运用方法,形成了区域认识和综合思维,培养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利用操作型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强调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在动手的过程当中,大脑得到思考。操作型活动则是在地理课堂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再选择适合的器材,引导学生可以自行操作地理实验,独立绘制地理示意图,将地理现象直观展示出来。例如,在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时,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准备八个相同的长方形鞋盒,把一端剪掉。教师在坡度一致的两个鞋盒里分别放置沙土和黏土,然后用等量的水、等快慢的流速向两个鞋盒中倒水,以模拟相同的地表径流,比较两个鞋盒下方的两个杯子中沉淀的泥沙数量;两个鞋盒中同时放置沙土,设置不同的坡度,让后用等量的水、等快慢的流速向两个鞋盒中倒水,比较两个鞋盒下方两个杯子中沉淀的泥沙数量;在坡度一致的两个鞋盒中放置沙土,分别倾倒强度不一样的水,比较两个鞋盒下方的两个杯子中沉淀的泥沙数量;在坡度相同的两个鞋盒里放置沙土,一个鞋盒里面用草皮覆盖,再用等强度的水冲刷,观察鞋盒下方的两个杯子中沉淀的泥沙数量。我们通过做不同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土质疏松会加重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少;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四、基地主题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校外地理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对实现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利用校园周边资源,选择适合自然地理野外观察、测量、实验的地点建立自然地理实践基地;根据周边人文地理资源特征,建设集调查、观察、分析、模拟决策为一体的人文地理实践基地;选择具有典型性区域特征和便于学生考察的线路,利用假期进行区域实践活动。校外实践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开发和实施,可提高实践效能。主题的设计在突出综合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学情,融合课程标准的素养培养目标,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如河流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基地活动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较大,活动前需要精心准备,并做好协调工作。活动重点集中在收集主题信息、获取关键材料、体验真实环境上,并及时进行活动总结。
五、生活自主实践,解决真实问题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通过自主实践实现地理实践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是理想的学习样态,也是终身学习所必须,“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生活中的地理实践,是学生发挥主体潜能、展示自我的舞台。适切的任务驱动,真实的问题解决,多样的信息获取形式,全过程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教师适度的激励促进,有利于提高实践成效。如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开展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
结束语:地理实践力是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已成为当前改革高中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对地理实践力培养问题的反思和剖析,有助于厘清其丰富内涵、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国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王素珍.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和实施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