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地域文化生态的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的意义
结合地域文化生态的特色,落实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有多重意义。首先,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精准扶贫不仅能够将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挖掘和开发,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同时也可以给艺术设计的相关领域提供新鲜血液和更多创意来源,将地域文化作为基础,不断开拓当地的文化产业,实现相互存共进和良性发展。
其次,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之下,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脱贫,但是脱贫成果仍需大力巩固。主要原因是当前很多地区的脱贫,都是由于政府政策性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资源支持,其脱贫的依赖性仍然很大,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可能会导致部分原本脱贫的地区,在精准扶贫结束之后“返贫”。要想巩固脱贫成果,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这些贫困地区发挥自主造血能力,能够具备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和生产力源头。所以,结合区域文化生态的特色和优势,利用设计扶贫的思路和对策,能够给予脱贫地区实现自主造血的一线生机。
最后,也可以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红利,发挥双创理念的思路,借助于设计精准扶贫,结合区域文化生态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出更多的新兴设计人才,一方面为扶贫产业输送血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文创产品和设计市场的活力,以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地区贫困人口劳动力输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思考基于地域文化生态的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路径,让扶贫工作能够常态化展开,持续为脱贫地区构建扎实稳固的地基。
二、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精准扶贫工作要想起到良好的效果,真正帮助我国贫困地区摘掉贫困帽子,就必须在工作正式开展之前,深入基层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研,然后以调研结果作为基础,开展精准扶贫相关的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部分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只是对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策略“照搬照抄”,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变成“空中楼阁”“形象工程”,甚至有个别地区为了应付上级的工作检查而选择造假。
其次,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未形成产业链。精准扶贫并非只是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是应当将结对帮扶、人才培养、产品和创意输出几个环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闭环的产业链。但是在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之中,部分地区只是侧重于某个环节的精准扶贫,将大量精力和资金投放至一个环节之中,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精准扶贫只是单纯地投入大量资金的工作,导致精准扶贫工作看似圆满完成,事实上并没有落到实处,甚至在精准扶贫工作结束之后,被扶贫的地区陆陆续续出现了“返贫”的不良现象。
最后,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未关注文化产业。在我国,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到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当地民族成分等层面的影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当今时代,我国着手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文化产业应当成为精准扶贫之中的重点。然而在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过于重视当地的经济产业,使得能够带动当地有效脱贫的文化产业被忽视。不仅如此,我国各地都具备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湖湘地区为例,当地有多个少数民族混居,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而且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较少,亟需进行拯救。如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那么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可能会因为当地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面临“断档”的困境。
三、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生态的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的路径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明显且种类丰富,社会消费观念的发展也使得产品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社会传统和地域文化内涵的多重影响。湖湘文化是有着自己的历史源流、主要特质的地域文化,凝聚着多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精髓。在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脱贫攻坚也可以针对区域文化特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与长效机制,以区域发展为基础建立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其中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也可以推进湖南地区精准扶贫的长效发展。
(1)鼓励各级部门各单位常态化开展对基层的结对帮扶设计精准扶贫工作
设计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化并不能完全依靠艺术设计相关领域的部门和人才,而是要进行全方位统筹,发挥各级部门各单位的的能力,实现扶贫工作的常态化。例如,科技部们和科技公司或是金融企业可以通过落实对贫困地区的智慧扶贫工作,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极构建多元的扶贫场景,以科技赋能扶贫,为设计扶贫提供智能化载体,能够让设计精准扶贫的工作更加高效和高质量。又比如,同样也需要政府部门和文化产业部门为设计扶贫提供基础支持,能够让设计扶贫的成果顺利走进市场,并获得更多的认可,找到一体化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从而为设计扶贫工作提供有利支撑。因此,设计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化发展路径的基础,就是要发挥各级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常态化基层结对帮扶工作,促进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落实,为贫困地区自主发展提供支持。
(2)基于湖湘地域文化帮扶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设计人才培养
湖南地域文化生态特色,首先最为突出的部分,那就是湖湘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湘区域自古以来就有多个民族在此活动和居住,多种民族文化聚集,进而使内涵极为丰富的湖湘地域文化形成。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和遗忘,如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侗族大歌、苗族刺绣、仗头木偶、梅山傩戏等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设计扶贫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基于地域文化生态中非遗的关键元素。充分利用好非遗元素,对于设计扶贫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是同时,相关设计传承人才的培养也是设计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因此,利用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实现产品创新设计,发展创新产业,为当地的发展提供助益。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解决非遗传承、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问题,还能够为当地人才提供出路,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化发展路径。
(3)结合双创理念和全媒体时代的优势推动不同湖湘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链发展
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文化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湖南也是一个媒体发展强省,在设计扶贫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双创共赢理念,通过设计精准扶贫推动湖湘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实现在结对帮扶、人才培养、产品和创意输出这一环节的闭环,另外也是让脱贫地区可持续造血能力现实化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行成产业链,那么设计精准扶贫的工作就不够扎实,很可能在社会撤去了帮扶力度的同时,导致返贫问题的出现。湖湘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间文化种类繁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发展绿色特色文化产业链,充分巩固设计扶贫的成果,让脱贫地区能够有持续的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生态的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的对策
(1)设计扶贫结合教育扶贫,发挥设计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
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生态的特点及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路径,必须要鼓励各级部门各单位常态化开展对基层的结对帮扶设计精准扶贫工作,才能够实现扶贫工作的有效结合。让设计扶贫工作与智慧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等集合,搭建多元化的扶贫路径,促进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人才的根本路径,没有人才的支撑,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积极培养设计方面的优秀人才,进行美育教育下乡等,同时持续结合湖南偏远地域文化的生态特色,挖掘文化元素,用优秀的设计,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2)设计扶贫结合媒体扶贫,拓展设计精准扶贫的发展方向
全媒体发展的当今时代,如果能够集合电商扶贫,新媒体扶贫等新兴传播手段必然能够加快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帮助湖湘地区快速打造一条属于湖湘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实现增产创收。充分利用媒体大省的资源,让贫困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可以完成自生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也可以累计到更多的资金,用以下一阶段的创业和发展,将会促进地区间的脱贫,进一步巩固现有的扶贫成果。
(3)设计扶贫结合金融扶贫,激发设计精准扶贫的自主动力
湖湘地域文化生态决定设计扶贫必须围绕湖南特定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进行持续有效的发展,因此需要利用金融扶贫来激发设计精准扶贫的自主动力,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实现这一产业链的快速构建。所以,当地政府可以跟金融投资机构进行商议,结合各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和非遗成果,构建更有吸引力的融资方案,也为进一步规范化设计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而提供动力和契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湖湘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极为丰富,能够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生态的设计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有多重意义,对于湖湘地域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发展、传承;对于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意输入和发展活力;对于脱贫地区人才培养和地区自主造血能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生态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优势的推动下,促进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链发展,结合设计扶贫的多元路径,发挥、拓展、激发设计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提升其自主发展的能力,为巩固脱贫地区成果进一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尧.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报,2021,20(04):66-69.
[2]刘迎. 精准扶贫视域下湘西猕猴桃及其副食品网购包装设计[D].湖南工业大学,2021.
[3]刘宁,付雨桐.精准扶贫理论在设计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设计扶贫(乡村振兴)的优秀模式和典型经验研究[J].设计,2021,34(1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