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美丽村居建设的必要性
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为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托现有基础,把美丽乡村建设好、运营好,把上级政策发挥好,推动更多的村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二、我县基本情况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很多村庄留守人口大多数为老人、儿童和妇女,农村村庄出现了大量空心化、闲置化现象。且我县有1027个自然村,857个行政村,其中人口小于200人的村庄105个,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密度高,由此带来的“三高两难”是制约我县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临邑县坚持“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合作、乡镇实施、农民参与”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因地而宜、量力而行、先易后难、规范有序”的方针,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
2014年以来,共建设农村新型社区21个,拆迁村庄69个,涉及农户9905户、33243人。特别是2019年,我们将“两区同建”更名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启动首批8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涉及33个村、1.3万余群众。目前,6个社区已经动工建设,最快的社区主体已封顶。截至目前,已拆迁尚未回迁入住的村庄数量共42个,涉及5440户,18765人。该工作正稳步推进,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三、我县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科学编制规划。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临邑县编制了《临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上级部署,依据国家、省村庄分类标准、分类原则,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全县村庄进行了村庄分类工作。将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确定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将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村庄,确定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确定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将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确定为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于看不准的村庄,可暂不做分类,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工作中,临邑县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宗旨来开展工作。一是在拆迁村庄时,由村委会先进行村民调查,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全体村民大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二是让农民全程参与社区(新村)选址、楼型户型规划设计等工作,悉心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充分听取村民诉求,获取村民支持。拆不拆、搬不搬、建什么样的楼,住什么样的户型都让群众说了算,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老百姓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三)坚持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充分保障好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公司对农民旧房和宅基地进行丈量评估,依法出具测量评估报告。拆迁补偿包括房屋补偿、宅基地补偿、附属物补偿、临时安置费、奖金五部分;二是为打造民心工程,由地方政府制定公平合理的拆迁安置补偿办法(方案)。充分考虑村民经济承受能力,主动为群众算大账、谋长远,政府依法与村民签定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三是第三方出具的测量评估报告及制定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依法在村里进行公示公告,老百姓有个明白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四)坚持高标准建设,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完善社区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社区幼儿园、学校、养老设施、卫生室、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每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医疗卫生、社区警务、文化体育、计划生育、超市等服务功能;二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在社区工程建设过程中,狠抓工程质量,严把建设质量关。采取监理人员与群众代表全天候、无缝隙共同监督工程质量的方式,并且镇政府定期组织村干部带领村民参观工程建设现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在社区建设时同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拆迁村庄的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
四、存在的问题
在“美丽村居”建设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村庄小而散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目前,200人以下的村庄还有105个;二是村庄规划不到位,目前全县正在编制规划的村庄107个,仅占村庄总数的12%;三是在跨乡镇、进城安置体制上还没有破题,多元化的安置机制还没有形成;四是土地流转跟进不到位,合村并居后存在部分群众耕作不方便的问题。
五、意见及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尤其对自然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但又无力搬迁的贫困落后地区给予精准帮扶,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二是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明确村庄分类,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做到应编尽编、多规合一。
三是在充分考虑社区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将并居点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成熟社区或城镇驻地集中,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同时,应同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避免群众因耕作区与居住区距离较远而造成生产上的不便。
四是要给农村留足发展空间,坚持“谁的资源谁利用”的原则,对腾退的土地资源仍归村集体所有,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六、结语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其不仅提升和改善了乡村环境,在重塑人们对乡村印象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对乡村的消费,因此,可以将美丽乡村建设解读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美丽乡村建设得重要出发点是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好书共读 12】《乡村振兴战略》[J].玉环市传媒中心
[2] 张瑞娟,惠超.全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J].农村金融研究 2019-03-30
[3] 关锐捷.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0):21
作者简介:郭蓓蓓,女,汉族,籍贯:山东德州临邑,职称:工程师,学历:本科。